并把一個明清修建的用來祭祀黃帝的“軒轅廟”,擅自改成了“黃帝故里”,叫人覺得可笑又可悲。《國語?晉語》記載,“昔少曲娶有蹻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有,如下圖所示,國務院2006年核定公布的是”明清新鄭軒轅廟”,在你們手里怎么就變成“黃帝故里”了。
1、為什么祭奠黃帝要去新鄭黃帝故里?
非也!華夏兒女,炎黃子孫陜西黃帝陵祭祖祭拜了幾千年,這里從秦漢唐起,甚至是“元、清”這樣的朝代,祭祀活動也沒有中斷過,黃帝陵上八萬棵古柏就是最好的證據!在這里感覺到了歷史的滄桑與悠久。尤其到了近代,許多名人都在這里題字,說明國祭的活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反觀河南新鄭,2003年起才開始,并把一個明清修建的用來祭祀黃帝的“軒轅廟”,擅自改成了“黃帝故里”,叫人覺得可笑又可悲!所以證據不足就來編,史料不足編傳說!先是用晉代一位醫生寫的怪異書《帝王世紀》,進行了斷章取義。
原文是這樣寫的“或曰都有熊,有熊,今河南新鄭也”,意思就是“聽有人說,可能在有熊建都”,被當地人改成了“都有熊,今河南新鄭”!那么河南新鄭在考古學上是否是黃帝的都城呢?答案是否定的,新鄭在黃帝時代屬于“東夷集團”與“黎苗集團”的交界處,新鄭與“華夏集團”所在的位置,中間還隔著廣闊的“九黎集團”。那么考古界是否支持“新鄭”呢?答案也是否定的!用新石器時代遺址對比來看,河南是最弱的,
而且文化遺址分布呈現出了一種“由西向東延伸”的形勢。越靠近陜西密度越大,離陜西遠的,相對較少!史學家們分析“對于一個君臨天下的黃帝族首領來說,新鄭的遺址數量遠遠不夠”!這種觀點是史學界的共識,并在社會科學院與央視的紀錄片《中華文明》之《曙光初現》中明確表達了出來!里面明確說明“我們終于找到了仰韶文化的源頭,就在華山腳下”,“今天的西安半坡,是上古時期的伊甸園”!以上可以看出:河南新鄭,在上古時代屬于“蚩尤”的子孫,
“蚩尤”同樣是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的祖先之一,為什么后代人就不認了呢?反而要拜陜西的祖先?通過史料分析,我們發現:原來河南新鄭祖先在陜西華縣!這里曾經有一個“老鄭國”,后來隨平王東遷至河南,由于以前地方會變化,所以就出現了兩個“鄭縣”。這樣看來,河南新鄭崇拜陜西祖先也是情有可原,但是你不能假冒“故里”呀?只能叫人感覺到可笑!,
2、黃帝故里在河南省新鄭,那么炎帝故里在哪里?
炎帝故里應在陜西寶雞據最早的史料記載,在距今約5000年前,陜西寶雞渭水流域的姜水,生息著一個古老的氏族部落,即姜炎族,誕生了一位偉大的人物——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寶雞是炎帝的原生地,是姜炎文化、中國文化、中華文明,中華民族最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國語?晉語》記載,“昔少曲娶有蹻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異徳,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徳之故也。”這是目前,我們能夠搜尋并看到的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另據《竹書紀年》記載,炎帝“育于姜水,故以姜為姓”。看官要問,那么姜水何在?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渭水注》中說,“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酈道元在這里明確說,姜水是今寶雞渭水流域的一條支流。
正因為炎帝誕生于今寶雞地區,所以歷史傳說,早在黃帝時代,寶雞地區就已經開始了對炎帝的祭祀,近現代以來,炎帝目前有五省六地之爭。說法最多的是陜西寶雞(主要根據是古人和原始史料記載,有炎帝祠考證),另外四地分別是:湖南會同縣連山(主要依據是,炎帝也稱連山氏,這種看法是認為出生此地,或者在此地活動而得名);湖南株洲炎帝縣(有炎帝陵為證);湖北的隨州(主要依據是有神農井、神農宅,炎帝廟、炎帝神農氏等古建筑);山西高平(據說是有諸多的考古發現);河南拓城(據考古發現有炎帝活動痕跡)。
炎帝作為上古時期的部落首領,傳說色彩濃厚,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明了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翻土的農具,教子民種植糧食;他還帶領部落子民創造了陶器和炊具等生活主要用品。傳說他帶領部落與黃帝部落結盟,共同擊敗了蚩尤,從歷史記載中可以追尋到炎帝之身影,炎帝征戰、活動和勢力范圍是比較大的,很有可能在連山、株洲、隨州、高平以及拓城等地方活動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