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光華、回春等15家藥店整合成立廈門光華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2010年加入國藥控股有限公司,更名為福建國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中山路旗艦店仍保持“光華大藥房”名號。1999年,原國內貿易部認定回春藥店為“中華老字號”,2011年商務部認定廈門光華大藥房為“中華老字號”。
廈門市古道茶藝有限公司編號:NO.0043
地址:思明區(qū)會展路國際明發(fā)新城92-101號商場2層C單元
1996年,沈學寧在廈門創(chuàng)立古道茶館,2001年發(fā)展為廈門市古道茶藝有限公司,走向連鎖發(fā)展。古道茶館崇尚古風,致力茶藝傳承,倡導“健康綠色新生活”。曾在海峽兩岸茶文化季上榮獲“武夷巖茶茶王”;“閩南斗茶”大賽中,“古云紅”紅茶榮獲年度專家推薦獎第一名;“兩岸斗茶”茶王賽中,榮獲大紅袍金獎、清香型鐵觀音金獎、濃香型鐵觀音銀獎及普洱茶(生茶)、(熟茶)雙銀獎等;2012年被廈門市商務局等單位評定為“廈門老字號”。
廈門古龍食品有限公司編號:NO.0044
地址:同安區(qū)同集中路1666號古龍工業(yè)園
廈門罐頭食品工業(yè)肇始于1907年的鼓浪嶼淘化公司,1954年成立福建第一個罐頭廠,1956年更名為福建華僑投資公司廈門罐頭廠,創(chuàng)立水仙花系列品牌,1986年創(chuàng)古龍系列品牌。古龍罐頭榮獲亞太博覽會金獎、中國出口名牌、中國馳名商標、中國罐頭行業(yè)十強企業(yè)、出入境檢驗檢疫信用管理AA級企業(yè)。1999年被原國內貿易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2012年被廈門市商務局等單位評定為“廈門老字號”。
廈門市黃勝記食品有限公司編號:NO.0048
地址:思明區(qū)龍頭路95號
1842年,龍溪黃知江到廈門經營肉松肉脯,創(chuàng)立“黃金香”品牌。1915年,其子黃景在大同路設立“黃金香勝記”,1938年遷至鼓浪嶼,1956年公私合營并入“廈門市食品公司”。1978年黃景之孫黃滿鴻在鼓浪嶼重開“黃金香肉松店”,2000年注冊“黃勝記”商標,2012年成立“廈門市黃勝記食品有限公司”。1999年被原國內貿易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2012年被廈門市商務局等單位評定為“廈門老字號”。
廈門均和房地產土地評估咨詢有限公司編號:NO.0051
地址:思明區(qū)檳榔路1號聯(lián)誼廣場寫字樓七層
“廈門均和”創(chuàng)建于1997年。2000年作為建設部確認的全國百佳房地產中介機構,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簽署國家級放心中介聯(lián)合宣言。近二十年來,廈門均和在福建評估業(yè)中一直位列前茅。2012年被廈門市商務局等單位評定為“廈門老字號”。
廈門市林扁工貿有限公司編號:NO.0055
地址:思明區(qū)中興路29號
1934年,林扁隨父林租從泉州來廈門謀生,靠祖?zhèn)魇炙囋诎偌掖彘_設“林扁豆腐坊”,制售豆奶、豆腐、豆花、豆干等豆制品。1995年林扁女兒林順愛(林美英)創(chuàng)立廈門市林扁工貿有限公司,完成了從小作坊向現(xiàn)代化豆制品廠的轉變,并開設20多家直營連鎖店。1996年生產盒裝豆腐,生產100多種豆制品系列產品。1997年注冊“百家村林扁”商標,享譽閩南。1999年被原國內貿易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
上海慎昌鐘表有限公司廈門分公司編號:NO.0064
地址:思明區(qū)思明西路2號
1928年,上海慎昌鐘表股份有限公司在廈門思明南路設分公司,定名“慎昌鐘表店”,并分設“及時鐘表店”和“鼓浪嶼分店”,售賣國產時鐘和進口手表。1956年并入廈門百貨公司,保留慎昌、慎時鐘表店為公私合營企業(yè)。
1991年,慎昌、慎時與國有鐘表眼鏡批發(fā)部合并為“廈門鐘表眼鏡公司”,慎昌店名依然保留不變。1999年,原國內貿易部認定“慎昌”為“中華老字號”,并載入《福建省志》。2001年,廈門百貨公司(含廈門鐘表眼鏡公司)改制解散。現(xiàn)為上海慎昌鐘表有限公司廈門分公司。
廈門市思明區(qū)沙茶林小吃店編號:NO.0065
地址:思明區(qū)萬壽路陽臺山3號店
1935年,汕頭人林初從印尼回到廈門,帶來了制辣技藝,在中山路、鷺江道一帶挑擔叫賣沙茶面,人稱“沙茶林”。1990年林初之子林杰生繼承父業(yè),在百家村及萬壽路一帶繼續(xù)經營“沙茶林”小吃店。2003年被中國烹飪協(xié)會評定為“中華名小吃”,1999年被原國內貿易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
廈門慎時貿易有限公司編號:NO.0068
地址:思明南路22號
1942年,廈門慎時鐘表行在中山路成立。1956年并入廈門百貨公司,保留慎時、慎昌鐘表店為公私合營企業(yè)。1991年,慎時、慎昌與國有鐘表眼鏡批發(fā)部合并成立“廈門鐘表眼鏡公司”,慎時店名依然保留不變。1999年原國內貿易部認定“慎時”為“中華老字號”,并載入《福建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