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敲魚湯也可以說是溫州的一道名菜了,它也是魚去骨和面粉,不過要把它敲得很薄很薄的一張。吃時,把它切成一條一條的,然后用加三絲(也就是蘿卜絲之類的)煮,加醋,胡椒粉。吃起來不僅鮮,因為它是被反復敲打出來的,所以特別有勁道。這道菜應該是別的地方沒有的,所以有機會去溫州的話一定要嘗嘗這道名菜。
5. “矮人”松糕
即“白糖肥肉松糕”,為溫州人谷進芳創制,因谷人矮,個子小,所以叫做“矮人松糕”。這種風味松糕制作很考究,它所選用的全是這一年的純糯米,過水磨成細粉,拌以豬臀尖肥肉丁、桂花和白糖,再炊熟切塊。現做現賣的矮人松糕,吃起來松軟綿糯,甜中有咸,點綴于上面的桂花更是讓它清香無比。
6. “長人”錕鈍
和“矮人”松糕、“扁頭”燈盞糕齊名的就是長人錕鈍了。1930年前后,樂清人陳立標在市區鐵井欄口經營餛飩,注重質量,餛飩皮薄,用堿得當,餡心新鮮,蓋料講究,有紫菜、蛋絲、肉松、酒浸蝦米等。所煮餛飩,湯清見底,形似花朵,美味爽口。因為他個子很高,所以人稱“長人”餛飩。很多來過溫州的明星都對溫州的餛飩贊不絕口,像周杰倫、任達華,現在溫州的長人餛飩店里還掛著任達華和店里師傅的合影還有“長人餛飩真好吃”的親筆簽名。
7. 白蛇燒餅
又名蔥油熏酥燒餅。傳說此餅的創制者是一位喜穿白衣的女子,因而稱此餅為白蛇燒餅。白蛇燒餅以每50公斤面粉用8.5公斤豬油揉成酥面;餡心也很講究,將豬肥膘肉切成條,加鹽腌漬3天,切丁;甜醬瓜切丁;蝦米浸酒后切末,加芝麻油拌勻。將面粉和水加熟豬油,撳成圓形皮子,裹入咸肉、甜醬瓜、蝦米、蔥等,包成餅生坯,取飴糖水刷在餅面上,撒上芝麻。待燒餅爐升溫至約200℃時,將燒餅生坯貼在爐壁上,烘至餅呈淡黃色時,封住爐口,再燜烘約5分鐘出爐。出爐的餅色呈淡黃色,入口酥化,酥松味香。
8.縣前頭的湯圓:
溫州有名的縣前湯團原名鄭德大湯團,始于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相傳至今,久盛不衰。那湯圓潔白晶瑩、滑糯爽口、湯清香馨、入口即化。記得我在溫州讀書的時候,時常逃課偷跑到縣前頭去吃湯圓,至今想起還不禁使人莞然溫.州人視吃湯團為吉祥,歷來有湯團待客的風俗習慣。市區青年訂婚要向親友贈送湯團券,以示結緣志喜。華僑歸國更視吃湯團為故鄉情。縣前湯團選用上等糯米制作,煮而不破,口感細膩,獨負盛名。麻心湯團香甜可口、擂沙湯團味醇爽口,鮮肉湯團入口咬開,便有一股香汁流出,鮮美無比,這3個品種最受人喜愛。1998年12月,國內貿易部在杭州舉辦全國首屆“中華名小吃”認定活動,縣前湯圓店的麻心湯圓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
9. 馬蹄松
最早產于清雍正年間樂清白象地方,以形如馬蹄得名。它以面粉和紅糖作皮,餡入糖心和咸肉丁、紅瓜絲、熟芝麻粉、桂花。邊斜,五刀開口,用手下壓露出糖心, 貼在2000度高溫火炭爐桶內壁,用明火燜烘,具有皮脆心軟的特點。
10. 麻巧
原名巧食,源自農歷七月初七民間婦女向織女星“乞巧”的風俗。麻巧采用優質面粉、蔗糖、 豬油、食鹽、蘇打等原輔料,經調制成舌形,撒以芝麻,烘烤而成.
11. 薄餅
溫州人有端午吃薄餅的風俗。制薄餅有一定難度,首先是面粉和水的比例要適當,攪勻后,抓在手中掛而不掉,將面糊往鐵煎盤中的輕拖一圈,便烙出一張直徑約21厘米、薄如絹帛的面片來。置面片于平盤上,放進肉絲、香菇絲、綠豆牙、蛋絲、鱔絲和韭菜炒成的餡子,卷成圓柱狀,蘸原餡心鮮鹵而食
13.膠凍
以黃魚膠或其他魚類的膘作原料,加水(50克千魚膠加2500克水)煮沸,溶化后冷卻即成。吃時用刀開成小粒,用醬油、味精、米醋、麻油、胡椒粉等調味。口感清涼、滑潤。
14.油卵
以麻心或豆沙為餡的糯米粉團,外蘸白芝麻,然后油炸,熟時呈老黃色。形狀似鴨蛋而略長、空心,因此叫油卵;也有用鮮豬肉和香菇等作餡,形似圓臺乒乓球而稍大,名為麻球。瑞安百年老店李大同就是做油卵和油條起家的。
15. 黃牛骨由于燉的時間長,肉和筋都很酥爛,濃香溢滿腮幫。都說骨邊肉特別香,這一整套的黃牛骨還因為配料講究獨特,所以芳香馥郁,入味特濃。牛骨配湯味道營養俱佳,尤其牛排口感純正,入嘴香酥而不膩。1998年謝秉軍,謝秉國兄弟倆在鰲江鎮打出了‘平陽黃牛骨’的招牌,專門經營以黃牛為原材料制作的各種小吃,因為味道正宗很多客戶慕名而來,如今天“平陽黃牛骨”真正做到家喻戶曉,成為溫州的一道特色風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