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州又名澶淵,舊史稱“澶淵之盟”。澶淵之盟規定,雙方以白溝河為界,經市貿易,圖為澶淵之盟簽訂后的勢力范圍,一、澶淵之盟的內容大體上有兩條,宋真宗趙恒,他在位期間簽訂了澶淵之盟,澶淵之盟對于北宋是筆劃算的買賣,四、現實思考澶淵之盟給了我們諸多啟示。
1、澶淵之盟的澶州在哪里?
“澶淵之盟”,說的是: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軍深入宋境,朝延震動,參知政事王欽若請避往金陵,陳尭叟請避往成都。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定親征政策,十一月真宗至澶州,準承制專決,遼戰既不得利,乃遣史請盟,十二月定約,宋每年輸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澶州又名澶淵,舊史稱“澶淵之盟”,也就是《宋史》中,《寇準傳》、《契丹盟好》中,所記錄的相關內容。
“澶州”,乃州名,漢.頓丘縣地。唐.武德四年置,取古澶淵為名。貞觀初廢,大歷七年復置,治所在頓丘,宋.崇寧時升為開德府。金.復為澶州,皇統四年改名開州,北宋景德初,宋、遼會盟於此。即舊史稱“澶淵之盟”,那么,澶州究竟在何處呢?其實,澶州就是舊縣名的澶淵。其原為湖泊名,也稱繁淵,因古澶水所經,故名。故址在河南濮陽縣西,
2、如何評價澶淵之盟?
今天再提澶淵之盟,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楊門女將,楊家忠勇身為國死的慘烈;再就是恨真宗的貪生怕死,簽了這么一個議和條約。大家總習慣拿它和賣國的《南京條約》來比較,一、澶淵之盟的內容大體上有兩條:一、遼宋為兄弟之國,以后誰家的皇帝年長,誰家皇帝就是哥哥;二、宋每年向遼納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邊境開放互市,
二、澶淵之盟條款解讀1.制訂法律依據第一條拿到今天來看,不但沒一點兒毛病,還完全符合《聯合國憲章》《WTO貿易準則》和發展“一帶一路”協定。這一條,看著像散散嬌,實際是給第二條提供了一個法律保證,不能因為你體量大,就永遠欺負老二。現在咱們從皇上的年齡論兄弟:皇上年齡大了,你是兄長要讓著小弟;皇上年齡小了,大哥你得幫著小弟,
2.提出休戰補償不平等的是第二條。它的實質就是,我粘上你了,無論如何你得為戰爭買單,10萬兩白銀壓歲紅包應算是小錢兒。大宋年收入1億兩,糾纏不休的遼宋戰爭,年耗軍費5000萬兩,要打就得攪得你雞犬不寧,戰爭巨耗、大量傷亡;不打,就快快出血,給北方人一條生路。孰重孰輕一比便知,3.開啟國與國貿易模式關鍵是第二條的后半款,兩國開展“自由貿易”。
這“歲幣加自由貿易”,就有類今天美國的“金元外交”,厲害了,先是一邊倒的商品易貿。遼除了羊、馬和土特產,能有什么貿易基礎?沒有一件像樣的東西輸出給宋,而宋的陶瓷、茶葉和絲綢、麻布都是遼的緊俏貨,開始遼賣馬、買羊。馬皮、羊皮可以做軍帳,南人和北方人作戰一直解決不了的冬季扎營問題,慢慢得到了解決,南方軍隊多步兵作戰,好馬經訓練可以做坐騎,時間不長發現大宋的騎兵越來越強。
明眼人都知道是沖自己來的,蕭太后令,售馬者殺全家。結果,宋為便于交易,改實物貨幣為紙幣,邊境貿易一開就成了一邊倒的對宋貿易逆差。大遼收的歲幣,到年底全被宋賺得干干凈凈,每年還倒貼,后來是通過貨幣權割韭菜。遼不懂經濟,自由貿易失敗后干脆不發行貨幣,反正發行也沒人認可,就連遼國皇帝本人,也覺著只有宋的交子才是硬通貨。
4.遼自斷筋脈自由貿易戰、貨幣戰持續了一百年,就像《天龍八部》里段譽的吸星大法一樣,大遼的財富通過貨幣戰爭,源源不斷地輸入大宋。大宋的先進文化,潤物無聲地滲透進了大遼的每一個毛孔,契丹族慢慢被同化,漸漸融合到了漢民族中。5.宋與金故伎重演金稍微一動就滅了遼,宋和金施展了幾次拳腳,宋天生身子骨弱,智力和體力發展不平衡,發現自己也打不過。
被逼躲到江南后繼續與金玩歲幣加自由貿易的貨幣戰爭,結果一百年后,大金也虛弱得一塌糊涂。三、“澶淵之盟”是一把雙刃劍1.其消極意義是不容否定的,拉開了經濟強宋,懼遼懼金懼西夏懼元,因畏戰而不斷賠款的序幕,一而再再而三地妥協,更誘發了邊疆諸少數民族小國吃唐僧肉的貪欲,此后,宋與遼、與金、與西夏、與元,戰爭不斷,宋賠款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