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共享護士,近僅僅是護士在平臺上注冊,就接單干活,存在不小的風險。之前有過滴滴醫生,現在又來了共享護士,“共享護士”的出現是依托互聯網實現居家護理服務,從共享護士平臺看,好像還有一些額外的項目,例如注射美白針,實在是不要命了啊,打個比方,護士可以上門給打個針,但是打什么針得由醫生說了算,護士是沒有開藥資格的,打針之后可能需要監測生命體征、復查血或者其他檢查,家里能有心電監護儀嗎。
“共享護士”的出現是依托互聯網實現居家護理服務。“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通過智能化、科學手段及平臺化管理,使患者及家人與優質護理資源高效、精準對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其社會需求不言而喻,隨著國家生育政策放寬以及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市場前景可觀。但作為一種新生事物的出現,需要市場有效的管理,看到其市場價值的同時,也應看到其潛在的社會風險,
技術提供的安全與人身安全的保證是該項目施行目前最大的短板。“利”字旁邊一把刀,對此亦為適用,國家鼓勵醫療執業人員走向市場,這是大的趨勢。民營資本于其中的運作與助推會在短時間內使該平臺蓬勃發展起來,但其如何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是制約其發展的最大難題。個人認為短時間難以有效克服,不太喜歡標題使用“生意”這個詞匯,盡管它符合廣義的“生意”的概念,
2、“共享護士”能在“互聯網 ”的共享經濟時代下存活嗎?
護士就是專門護理人員。共享還是有難度,畢竟醫院太多了。不好分配,不過可以競爭。就是和淘寶上好評一樣,可以分等級。按等級拿工資還是可以的,當然那個必須數字話。結合網絡上,畢竟要是只是一張紙的話。不好統計,醫生也一樣。打分,評價。再通過大數據分析問題,改進問題。當然這是一個長期工程,不過收集數據的人一定不能是醫院人員。
3、如何看待「共享護士」?把護士叫到家里來治病靠譜嗎?
個人感覺不太靠譜,因為很多疾病的治療不僅僅是打針、吃藥,更重要的是監測以及合理檢查,而在家里,這些條件都是不存在的。打個比方,護士可以上門給打個針,但是打什么針得由醫生說了算,護士是沒有開藥資格的,打針之后可能需要監測生命體征、復查血或者其他檢查,家里能有心電監護儀嗎?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社會老齡化現象的不斷加劇,“上門醫療”以后可能會非常流行,有條件的家庭,不愿意到大醫院去擠,可能更鐘意于上門醫療服務,
4、如何看待共享護士的產生?這合法嗎?
之前有過滴滴醫生,現在又來了共享護士。無非就是想花點錢,免去醫院排隊就診的各種麻煩,我曾經做過家庭醫生,每月定期會到患者家中,詢問病情變化,開具一些處方,患者家屬會根據處方去醫院取藥。但這個家庭醫生項目是在醫院有報備的,屬于醫院派出行為,我也會遵循醫療規范,做力所能及的,不做超越院外診療規范的事。而這個共享護士,近僅僅是護士在平臺上注冊,就接單干活,存在不小的風險,
例如上門更換胃管是一些長期臥床患者的剛需,但在置入胃管的過程中,患者可能會出現嘔吐誤吸,甚至可能誘發心臟驟停,這在患者家中將很難進行相應施救。很惹上大麻煩,還有一些情況下,護士在患者家屬實施輸液,也可能誘發輸液反應或嚴重過敏反應,從而危及患者生命,這也不是在患者家中能妥善救治的情況,患者將兇多吉少。從共享護士平臺看,好像還有一些額外的項目,例如注射美白針,實在是不要命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