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士釗主張復古,尊孔講經,抨擊新文學運動,激烈反對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甚至主張恢復科舉制度,章士釗來到上海后,于5月27日出任《蘇報》總編輯,愛國社學生積極為《蘇報》撰文,促進了革命思想的普及,以章士釗為首的四十多名同學宣布退出,受到愛國社的歡迎,轉到愛國社學習,章士釗長子1910年出生于英國,1986年在北京去世。
畫家張克。章士釗長子1910年出生于英國,1986年在北京去世。隨李大釗學習社會學,1930年在柏林美術學院學習油畫,畢業后赴羅馬皇家美術學院深造。1937年回國,在北京、天津、香港、重慶和上海舉辦畫展。1949年后,他成為北京私立京華美術學院的院長。他的作品《國會舊址圖》在故宮午門展出了三年。張克曾受北京市政府邀請參觀各地古跡,積累了大量珍貴資料。他的妻子徐景福也將他的60幅作品捐贈給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
甲寅派:以甲寅雜志命名。1925年《甲寅》在北京出版后,成為章士釗宣傳復古思想、反對白話文、制造輿論鎮壓進步學生運動、維護軍閥統治、抨擊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在遭到以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陣營的大力批判后,甲寅派很快被打倒。至此,白話文與文言文之爭以白話文的勝利而告終。他公開支持軍閥爭渡武裝鎮壓人民,還提出“讀書真救國”的口號,以反對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口號。章士釗主張復古,尊孔講經,抨擊新文學運動,激烈反對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甚至主張恢復科舉制度。他利用職權,下令小學以上學校讀經典,寫文言文,大力宣揚復古文學思潮。所以被魯迅和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倡導者打了。
3、愛國學社的學社簡介愛國社是清末中國教育會在中國創辦的一所近代學校。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上海南洋公學部分學生抗議校方壓制自由思想,憤然離校,11月21日,中國教育委員會決定成立一個愛國社團來幫助這些學生繼續接受教育。學校位于泥城橋富源巷,蔡元培任校總理,吳敬衡任教務主任,黃炎培、章太炎任志愿者,此后,建立了一所愛國女子學校,接受女學生教育,這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女子學校。學校是兩年制,科目有語文、數學、歷史、地理、英語、日語、物理、化學、心理學、法律、體操等,學校提倡民主思想,以章太炎為首的許多教師反對清朝的專制統治。1903年,南京盧氏書院出現學生潮,以章士釗為首的四十多名同學宣布退出,受到愛國社的歡迎,轉到愛國社學習。章士釗來到上海后,于5月27日出任《蘇報》總編輯,愛國社學生積極為《蘇報》撰文,促進了革命思想的普及,1903年6月,蘇寶案被報道,愛國會也受到牽連,被迫解散。愛國女子學校一直存在到19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