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上,由于遷都的順利完成和重慶作為西部重鎮的確立,西部的經濟在當時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重慶是山城,方便防空,遷都重慶的歷史意義可以從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分析,因為政府搬遷向世界表明了中國抵抗到底的態度,從地圖上看,南京、武漢和重慶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位于長江旁邊,南京失陷后,沒有直接遷到遷都重慶,而是先遷到武漢。
遷都重慶的歷史意義可以從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分析,因為政府搬遷向世界表明了中國抵抗到底的態度。軍事上,從日本的角度來看,由于中國東西跨度大,日本被迫進入長期拉鋸戰,又由于重慶屬于西蜀之地,易守難攻,使得日本在中國的最終戰爭發展不足。從中國的角度來說,本部的穩定導致了中國政府對中間大局的調控,同時因為調動了大量的川軍,增強了軍事實力,也更有利于管理。確立了中國正面戰場和大后方的戰略縱深,形成了一場民族解放圣戰的時空格局。同時,大量資源供應充足,為長期抗戰提供了物質基礎。經濟上,由于遷都的順利完成和重慶作為西部重鎮的確立,西部的經濟在當時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同時因為城市的發展,為后期直轄市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也奠定了西部重慶作為一個城市帶動多省發展的經濟格局。
抗戰時期,民國首都原位于武漢,后遷至中部,西至西京(今Xi安,當時為第一直轄市)。但由于二戰航空發展迅速,中國缺乏空中優勢,防空成為最大威脅。國民政府聘請的德國軍事顧問團,為了制定軍事防御戰略,溯長江而上,一路考察防御部署。途經長江三峽時,我被三峽的雄偉地理所震撼。瞿塘峽作為四川的門戶,“夔門天下第一”,可謂一人守之,萬人不得。因此,該船剛在白蒂夔門停泊,就立即電告南京政府改變部署,遷都四川盆地。由于成都平原無法用于防空,國民政府最終選擇重慶山城作為戰時首都,更偏遠的西昌作為后備。重慶是山城,方便防空。更重要的是,當時重慶只是一個只有幾平方公里的縣城大小的小鎮,也不是文化古城,不怕轟炸。
3、國民政府為什么在南京失守后會 遷都 重慶?南京陷落的原因很簡單:抵抗意志不夠堅定,雙方軍事實力相差太大。南京失陷后,沒有直接遷到遷都 重慶,而是先遷到武漢,日軍進逼武漢才轉移到重慶。從地圖上看,南京、武漢和重慶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位于長江旁邊,當時陸路交通還不是很發達,從水上撤退顯然更合適。重慶的戰略意義在于它居于內陸,日軍無法深入,當時由于人力和補給的限制,日軍的鋒芒只延伸到武漢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