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哲1936年11月29日出生于臺灣省新竹市,父親是畫家,張召定教授后來將李遠哲1描述為工作時“在黑暗中”,什么都不管,一到哈佛大學,李遠哲提出了赫希巴赫研究交叉分子束的新思路,李遠哲在他領導的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1967年,李遠哲來到哈佛大學,李遠哲可以說是白天黑夜。
李遠哲1936年11月29日出生于臺灣省新竹市,父親是畫家。李遠哲1959臺灣省立大學畢業后,赴新竹清華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62年,他去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并于1965年獲得博士學位。后赴哈佛大學化學系隨D.Herschbach研究分子反應動力學,1968年在芝加哥大學化學系任助教,1971年任副教授,1973年任教授。1974年起,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教授,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高級主任研究員。1979年,他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0年當選臺灣省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年回到臺灣省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主要從事化學動力學研究,在化學動力學、動力學、分子束、光化學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1986 李遠哲他因“發明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的一個新領域——反應動力學做出了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 李遠哲是什么時候到哈佛大學的?1967年,李遠哲來到哈佛大學。這時,赫希巴赫已經在哈佛大學教書了,李遠哲在他領導的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一到哈佛大學,李遠哲提出了赫希巴赫研究交叉分子束的新思路,赫希巴赫同意了他的提議,并由此開始了他斗爭史上的一場偉大戰役。他只在哈佛大學工作了一年半,在這么短的時間內,他要完成“交叉分子束對撞機”的設計、加工、安裝、調試乃至正式使用等一系列工作,難度可想而知。李遠哲可以說是白天黑夜,他白天領導加工制作,晚上設計修改圖紙,經常熬夜。張召定教授后來將李遠哲 1描述為工作時“在黑暗中”,什么都不管,這個比喻很貼切,因為在美國幾十年,李遠哲四面無窗,做實驗時不知晝夜,有時三天三夜不知日出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