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冷潮州話中,宵夜被稱為“夜糜”。為什么說“食在廣州,味在潮汕”,一只鵝身上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口感,鵝肝、鵝胗、鵝腸、鵝血、鵝卵、鵝掌、鵝翅即便同是鵝肉,不同部位也有不同的滋味,一只鵝也有百般嫵媚,在《詩經··小雅·六月》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1、廣州哪里有魚生食?
廣州要吃魚生,當然要選炳勝。炳勝是廣州老牌的粵菜館,食客多,分店也多,它家的魚生是比較出名的,炳勝也像許多老字號酒家一樣最早是從大排檔開始起家,順德魚生曾為開始的炳勝積累了許多粉絲。順德魚生做工講究,魚選一斤半的魚,買回的魚還要進行餓養瘦身幾日,再從放血、宰殺、切片、擺盤、蘸料,處處講究技藝,最后才能做出鮮甜爽脆、晶瑩剔透、滑嫩無比的魚生,
2、為什么說“食在廣州,味在潮汕”,有什么依據嗎?
為什么說“食在廣州,味在潮汕”?“食在廣州,味在潮汕”,這是香港美食家蔡瀾先生的提法。蔡瀾祖籍潮州,在新加坡長大,味覺深處存留著潮汕滋味的鄉愁,在許多北方人的心中,潮汕菜與粵菜似乎區別不大,只有當你踏上汕頭的土地,品嘗一圈潮汕美食,才能體會到它們之間的距離猶如潮汕話與粵語的區別。牛肉火鍋脖仁、肥胼、吊龍伴、匙仁、胸口朥、五花趾這是潮汕地區特有的叫法,指代著牛肉的不同部位,
與西方牛排部位分布完全不同,汕頭牛肉有自己獨特的分法,任何一個指望用已有經驗辨別汕頭牛肉的人都會不知所措。據說有不少人試圖將潮汕的牛肉火鍋帶到外地開店,卻都無功而返,汕頭的牛肉都是現場宰殺,屠宰分割之后迅速用摩托車運到各家店里,不能經過冷凍,從宰殺到端上餐桌,不能超過4個小時,4個小時之后牛肉就會排酸,味道大不相同。
手打牛肉丸牛腿肉屬于不能打火鍋的肉,會用來捶成牛肉丸,即便在汕頭,手工捶打牛肉丸也已經不多見了,這需要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反復幾個小時的捶打,同時還要有諸多手法與經驗,才能制成軟漿和硬漿兩種完全不同口感的牛肉丸。“牛里乾坤大”,吃完一頓飯才發現我之前對牛肉的見識堪稱淺薄,鹵水獅頭鵝獅頭鵝的原產地在汕頭饒平,這種鵝頰肉瘤發達呈獅頭,且體形碩大,被稱為“世界鵝王”。
一只鵝身上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口感,鵝肝、鵝胗、鵝腸、鵝血、鵝卵、鵝掌、鵝翅即便同是鵝肉,不同部位也有不同的滋味,一只鵝也有百般嫵媚,世人都知道法國鵝肝,其實潮汕的鹵水鵝肝毫不遜色。鹵好的鵝肝完整光滑,肉質極其細膩,濃香異常,一般法國鵝肝更為碩大,而潮汕鵝肝相對小巧,一個只有一斤多。打冷潮州話中,宵夜被稱為“夜糜”,
每到夜晚,汕頭大街小巷的夜糜攤就生意火爆。這是一個長長的檔口,無數種小吃和打冷羅列其上,上面有暗紅的燈籠照耀,壯觀而誘人,既有鹵水,也有熟食,還有腌制類海鮮以及小炒。魚飯這是潮汕地區特別的吃法,只見魚,不見飯,新鮮的魚用鹽水煮過,保持完整的形狀,晾涼了之后就是魚飯。魚飯的種類很多,比如紅目連(大眼鯛)、巴浪魚、伍筍(馬友魚)、迪仔(扒皮魚)、鯧魚、紅魚(鯡鯉)、那哥魚(蛇鯔)魚飯口味清淡,微微有些咸味,重點還是品嘗魚肉的緊實與鮮美,
粿“粿”在潮汕美食體系中尤為重要,講究“時節做時粿”,意思是不同時令做不同的粿。紅桃粿是春節期間的粿品,里面有香菇肉末做成的餡,表皮用米制成,加入了植物色素,再在模子中制成壽桃的形狀,在潮汕,粿的家族龐大,除了紅桃粿,還有韭菜粿、鼠曲粿(加入鼠曲草)、荷蘭薯粿、蝦米筍粿、無米粿、鱟粿足以令人眼花繚亂。
3、潮州魚生好吃嗎?
關注我,帶你一大口吞遍深圳!魚生傳統,追溯到上古關于中華民族吃魚生的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在《詩經··小雅·六月》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飲御諸友,炰鱉膾鯉。這里的“膾鯉”就是指生的鯉魚,潮州人吃魚生的傳統由來已久,并且在魚生的調理中,更加保留了中華民族的特色,《南越筆記》載:粵俗嗜魚生,以皖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