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時期,洛陽話成為雅言,第一正式成為官方普通話,在東周統治的數百年間洛陽話作為中國最早的普通話對后期民族語言的發展起了深遠的作用。洛陽話為河南洛陽地區所通行的口語,洛陽話主要通行于原居民(老洛陽人)之間,洛陽話與普通話在音調、發音和詞匯上的差異較大。
1、洛陽話有什么特點?
洛陽話為河南洛陽地區所通行的口語,洛陽話主要通行于原居民(老洛陽人)之間。不同于普通話的四聲,洛陽話中只有平聲、上聲、去聲等三聲,東周時期,洛陽話成為雅言,第一正式成為官方普通話,在東周統治的數百年間洛陽話作為中國最早的普通話對后期民族語言的發展起了深遠的作用。洛陽話屬于中原官話—洛嵩片,在河南省內屬豫西方言,與南陽話比較類似,
洛陽話有23個聲母(含零聲母),45個韻母(含8個兒化韻)區分尖團音。洛陽話與普通話在音調、發音和詞匯上的差異較大,民以食為天,小編就以吃為例,和大家聊聊洛陽話的特點——先說酒席。洛陽人講禮數重規矩,紅白喜事都要擺酒席,這在洛陽話里叫“過事兒”,也叫“擺場兒”,“場兒”就是酒宴,“有場兒”就是指有酒宴要赴。
赴宴不叫吃飯,叫“坐桌”或“吃桌”,桌子怎么能吃下肚?但洛陽人就是這樣霸氣~以最平常的早飯和午飯為例,洛陽話也跟普通話不一樣,叫清早飯、晌午飯。晚飯在洛陽話里叫喝湯,這里的湯指的是米湯或面湯,和古漢語里表示熱水、肉湯的湯是兩碼事,晌午飯是正餐,洛陽人晌午一般吃面條。說到面,洛陽有一種面條叫糊涂面,不是清楚糊涂的糊涂,而是洛陽人喜歡把稠乎乎的吃食前后加上“糊涂”二字,比如糊涂面、黃面糊涂,若是爽爽利利的,則叫成湯面條、黃面湯。
2、為什么有人覺得說普通話高大上,說自己方言土?
為什么有人覺得說普通話高大上,說自己方言土?國務院1956年《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發布,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推廣普通話的工作正式納入法定位置,普通話的普及是為了,全國各地統一語言。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方便,尤其是從教育孩子開始。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迅猛,
人與外界接觸多了,更需要學會普通話,于人于己都方便快捷。說方言有時候確實是很難讓對方聽懂,更談不上理解了,而年長又少外出的一大波人,還是說自己方言的居多。至于說普通話只是普及、推廣而已算不上“高大上,”自己方言沒有什么土不土的,我覺得沒有比家鄉話更好聽,更親切的口音啦!我個人認為:所謂的“土”是觀念陳舊,思想落伍沒有與時代同步的人,
3、吃飯用你們老家話怎么說?我老家話吃飯叫搗衣嘍,或者叫搗候,你們呢?
全國各地因方言不同,對“吃飯”一詞的說法也大相徑庭。我的理解,方言是語言的一種,因受一定的地域限制,通常是某一地域的人群的共同語言,鄰近地域的方言往往比較接近一些。如四川人與重慶人多年前本來就是一個省的,語言都沒多大區別,而川渝兩地與貴州、云南鄰近,語言也大同小異;廣東話與廣西話也差不多,東北三省語言也比較接近,
本人在浙江上海待過,浙江的方言特別多,有的鎮與鎮之間、村與村之間語言都有差異。與方言相對的,是普通話,中國分為八大方言區,川渝話與普通話其實是比較接近的。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人們在工作生活中都要推廣使用普通話,作為不同地域的人群共同使用的語言,以便于溝通交流,湖南人說:你掐飯了冒有。貴州人說:你其飯了買,
安徽人說:里七飯了嗎。上海人說:弄去飯了伐,甘肅人說:幾吃了嘛,內蒙古人說:吃甚來來,云南人說:你給吃飯了。山西大同方言:你吃飯拉么;粵語(廣州方言):食咗飯未,福建閩南方言:汝食罷未,對同一個事物的說法,有不同的語言表現,這叫做地方特色,又叫地域文化,既要保留特色的,又要做到共同的,這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