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河和洛河的交匯點,在洛陽偃師岳灘村東約2公里處。三哥最早在洛陽洛河釣魚,后來去嵩縣陸渾水庫,他去過洛陽孟津黃河小浪底水庫釣過魚,只要和三哥坐在一起吃飯他就說釣魚,他去過釣魚的地方應該是洛陽適合釣魚的地方——洛陽青溝湖在嵩縣大平鄉官停村,青溝湖水絕少污染,湖中魚種比較豐富,品質也不錯,密度也可以,魚咬鉤也比較積極。
1、伊河和洛河交匯點在洛陽嗎?
伊河和洛河的交匯點,在洛陽偃師岳灘村東約2公里處。而岳灘村就是“南伊河,北洛河,村東便是伊洛河”的三面臨河的半島村,在偃師老縣城之南,顧縣鎮楊村渡口之西,伊河與洛河在這里已經完成了匯合。當地俗稱這里為“兩河迎兒”,匯合后稱“伊洛河”,但多稱“洛河”。因伊洛河相會,灘涂廣闊,土質疏松,遠山近水,風光迷人,偃師歷史上的“八大景”,這里及附近就占其有五,
即:伊洛合流、楊村晚渡、夾河漁歌、寺莊農耕和城南春色。因而,在喜歡觀光旅游者的眼里,絕對是個好地方,當然,這里也是鐘靈毓秀、人杰地靈,歷史名勝數不勝數。在半徑約5公里范圍內,便有天下之中的景山,帝嚳都邑高辛莊,商都西亳,偃師老城,伊尹墓,田橫墓,顏真卿墓,王弼墓,鐘繇墓,唐恭陵、和陵等,洛河發源于陜西渭南,在洛陽盆地的鞏義向北注入黃河,全長約450公里。
伊河發源于洛陽市欒川,在偃師楊村與洛河匯流,全長約260公里,在大禹治水之前,洛陽龍門是封閉的山體。龍門東邊山頂的馬鞍山型的豁子,俗稱“大鴨豁”,意為鴨子上下水的地方,表明馬鞍山(山系稱萬安山)之南,在遠古時期是一片汪洋。是大禹治水,鑿開了龍門口,才使得一片汪洋形成為一條伊河,同理,發源于陜西渭南的洛河,450公里長的流程,最下游群山環繞的洛陽盆地,同樣是一片汪洋。
是大禹治水,“打開黑石關,露出夾河灘”,這片汪洋才形成為一條“洛河”,一條在鞏義與黃河相通的“黃金水道”的洛河,一條“一河締造了中國十三朝古都”的洛河,關于伊河、洛河的形成,歷史文獻有載“禹疏九河”,即大禹治水,在黃河流域先后疏通了九條河流,其中就包括伊河和洛河。不過,伊河、洛河最早相會的地方,是在出了洛陽龍門口不遠處,兩條河就匯流了,
因之,大禹的孫子“太康居斟鄩”,是位于當時的洛河下游的北岸,即“下洛之陽”,也就是實際意義上的洛陽,這兒也成為“最早的中國”。我們現在看到的伊河灘涂較之洛河大的多,就因為那是原伊河、洛河共有的河道和灘涂,而如今偃師段的洛河,是早在漢魏時為漢魏洛陽城供水和漕運而開挖的“運河”,史稱“陽渠”,偃師佃莊緊臨洛河的“河頭”村,即“開挖陽渠起頭的地方”。
偃師及洛陽伊河段的“東石壩”、“西石壩”和“后石壩”幾個村名,都是對“堰洛通槽”、開挖“陽渠”的紀念,該河段西起于河頭村,東至于偃師商城東的“鴻池陂”,長約18公里。因“鴻池陂”與岳灘相近相連,“兩河迎兒”位置變化不大,到隋煬帝時,在隋唐洛陽城西,把整個洛河導流入洛陽城,并向東與漢魏洛陽故城“陽渠”接軌。
2、洛陽有哪些適合釣魚的地方?
20多年來,我沒少吃三哥從洛陽嵩縣陸渾水庫釣的魚,三哥一次去能釣魚最少20斤,送到老爹家,老爹再送給我吃。哈哈,省了老多錢啦,三哥愛釣魚從初中畢業開始,到現在釣魚有30多年了。他訂閱《釣魚》雜志,購買了全套釣魚工具——手桿、海桿等等最少5、6個釣魚桿,曾經獲得過他所在的廠釣魚亞軍!三哥最早在洛陽洛河釣魚,后來去嵩縣陸渾水庫,他去過洛陽孟津黃河小浪底水庫釣過魚,
三哥說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釣場在大壩的下游,河道蜿蜒,林木茂盛,餌料豐富,回水處較多,為魚類生長繁衍的理想之地,魚類眾多。鯉魚、鰱魚等吃鉤較為兇猛,身形比較大,幾十斤的魚屢見不鮮,只要和三哥坐在一起吃飯他就說釣魚,他去過釣魚的地方應該是洛陽適合釣魚的地方——洛陽青溝湖在嵩縣大平鄉官停村,青溝湖水絕少污染,湖中魚種比較豐富,品質也不錯,密度也可以,魚咬鉤也比較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