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天下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高清,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毛片

首頁 > 香港 > 中西區 > 計算機的發展史,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計算機的發展史,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來源:整理 時間:2022-12-24 15:04:50 編輯:好學習 手機版

1,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付費內容限時免費查看 回答 第1代:電子管數字機(1946一1958年)特征: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為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價格昂貴,但為以后的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第2代: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特征: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提高、運算速度提高(一般為每秒數10萬次,可高達300萬次)、性能比第1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第3代: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一1970年◇特征:速度更快(一般為每秒數百萬次至數千萬次),而且可靠性有了顯著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產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標準化等。應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第4代:大規模集成電路機(1970年至特征:1971年世界上第一臺微處理器在美國硅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應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簡述計算機的發展歷程

計算機發展歷史可分為1854年-1890年、1890年-20世紀早期、20世紀中期、20世紀晚期到現在,四個階段。第1代: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硬件方面,邏輯元件采用的是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采用汞延遲線、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采用的是磁帶。軟件方面采用的是機器語言、匯編語言。應用領域以軍事和科學計算為主。缺點是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為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價格昂貴,但為以后的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第2代: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軟件方面的操作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應用領域以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為主,并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特點是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一般為每秒數10萬次,可高達300萬次)、性能比第1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第3代: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1970年)硬件方面,邏輯元件采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MSI、SSI),主存儲器仍采用磁芯。軟件方面出現了分時操作系統以及結構化、規模化程序設計方法。特點是速度更快,而且可靠性有了顯著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產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標準化等。應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第4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970年至今)硬件方面,邏輯元件采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VLSI)。軟件方面出現了數據庫管理系統、網絡管理系統和面向對象語言等。1971年世界上第一臺微處理器在美國硅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應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簡述計算機的發展歷程

3,計算機的發展歷史

  計算機的發展歷史   一、第一臺計算機的誕生   第一臺計算機(ENIAC)于1946年2月,在美國誕生。   ENIAC PC機   耗資 100萬美圓 600美圓   重量 30噸 10kg   占地 150平方米 0.25平方米   電子器件 1.9萬只電子管 100塊集成電路   運算速度 5000次/秒 500萬次/秒   二、計算機發展歷史   1、第一代計算機(1946~1958)   電子管為基本電子器件;使用機器語言和匯編語言;主要應用于國防和科學計算;運算速度每秒幾千次至幾萬次。   2、第二代計算機(1958~1964)   晶體管為主要器件;軟件上出現了操作系統和算法語言;運算速度每秒幾萬次至幾十萬次。   3、第三代計算機(1964~1971)   普遍采用集成電路;體積縮小;運算速度每秒幾十萬次至幾百萬次。   4、第四代計算機(1971~ )   以大規模集成電路為主要器件;運算速度每秒幾百萬次至上億次。   三、我國計算機發展歷史   從1953年開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國第一臺計算機   在1982年我國研制出了運算速度1億次的銀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機。   計算機的歷史   計算機是新技術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動社會向現代化邁進的活躍因素。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展最快、影響最為深遠的新興學科之一。計算機產業已在世界范圍內發展成為一種極富生命力的戰略產業。   現代計算機是一種按程序自動進行信息處理的通用工具,它的處理對象是信息,處理結果也是信息。利用計算機解決科學計算、工程設計、經營管理、過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種問題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進行的。這種算法是定義精確的一系列規則,它指出怎樣以給定的輸入信息經過有限的步驟產生所需要的輸出信息。   信息處理的一般過程,是計算機使用者針對待解抉的問題,事先編制程序并存入計算機內,然后利用存儲程序指揮、控制計算機自動進行各種基本操作,直至獲得預期的處理結果。計算機自動工作的基礎在于這種存儲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礎則在于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的共性方法。   計算機的歷史   現代計算機的誕生和發展 現代計算機問世之前,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機械式計算機、機電式計算機和萌芽期的電子計算機三個階段。   早在17世紀,歐洲一批數學家就已開始設計和制造以數字形式進行基本運算的數字計算機。1642年,法國數學家帕斯卡采用與鐘表類似的齒輪傳動裝置,制成了最早的十進制加法器。1678年,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制成的計算機,進一步解決了十進制數的乘、除運算。   英國數學家巴貝奇在1822年制作差分機模型時提出一個設想,每次完成一次算術運算將發展為自動完成某個特定的完整運算過程。1884年,巴貝奇設計了一種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機。這臺分析機雖然已經描繪出有關程序控制方式計算機的雛型,但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而未能實現。   巴貝奇的設想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期間,電磁學、電工學、電子學不斷取得重大進展,在元件、器件方面接連發明了真空二極管和真空三極管;在系統技術方面,相繼發明了無線電報、電視和雷達……。所有這些成就為現代計算機的發展準備了技術和物質條件。   與此同時,數學、物理也相應地蓬勃發展。到了20世紀30年代,物理學的各個領域經歷著定量化的階段,描述各種物理過程的數學方程,其中有的用經典的分析方法已根難解決。于是,數值分析受到了重視,研究出各種數值積分,數值微分,以及微分方程數值解法,把計算過程歸結為巨量的基本運算,從而奠定了現代計算機的數值算法基礎。   社會上對先進計算工具多方面迫切的需要,是促使現代計算機誕生的根本動力。20世紀以后,各個科學領域和技術部門的計算困難堆積如山,已經阻礙了學科的繼續發展。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后,軍事科學技術對高速計算工具的需要尤為迫切。在此期間,德國、美國、英國部在進行計算機的開拓工作,幾乎同時開始了機電式計算機和電子計算機的研究。   德國的朱賽最先采用電氣元件制造計算機。他在1941年制成的全自動繼電器計算機Z-3,已具備浮點記數、二進制運算、數字存儲地址的指令形式等現代計算機的特征。在美國,1940~1947年期間也相繼制成了繼電器計算機MARK-1、MARK-2、Model-1、Model-5等。不過,繼電器的開關速度大約為百分之一秒,使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受到很大限制。   電子計算機的開拓過程,經歷了從制作部件到整機從專用機到通用機、從“外加式程序”到“存儲程序”的演變。1938年,美籍保加利亞學者阿塔納索夫首先制成了電子計算機的運算部件。1943年,英國外交部通信處制成了“巨人”電子計算機。這是一種專用的密碼分析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得到了應用。   1946年2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學院制成的大型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最初也專門用于火炮彈道計算,后經多次改進而成為能進行各種科學計算的通用計算機。這臺完全采用電子線路執行算術運算、邏輯運算和信息存儲的計算機,運算速度比繼電器計算機快1000倍。這就是人們常常提到的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但是,這種計算機的程序仍然是外加式的,存儲容量也太小,尚未完全具備現代計算機的主要特征。   新的重大突破是由數學家馮·諾伊曼領導的設計小組完成的。1945年3月他們發表了一個全新的存儲程序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電子離散變量自動計算機(EDVAC)。隨后于1946年6月,馮·諾伊曼等人提出了更為完善的設計報告《電子計算機裝置邏輯結構初探》。同年7~8月間,他們又在莫爾學院為美國和英國二十多個機構的專家講授了專門課程《電子計算機設計的理論和技術》,推動了存儲程序式計算機的設計與制造。   1949年,英國劍橋大學數學實驗室率先制成電子離散時序自動計算機(EDSAC);美國則于1950年制成了東部標準自動計算機(SFAC)等。至此,電子計算機發展的萌芽時期遂告結束,開始了現代計算機的發展時期。   在創制數字計算機的同時,還研制了另一類重要的計算工具--模擬計算機。物理學家在總結自然規律時,常用數學方程描述某一過程;相反,解數學方程的過程,也有可能采用物理過程模擬方法,對數發明以后,1620年制成的計算尺,己把乘法、除法化為加法、減法進行計算。麥克斯韋巧妙地把積分(面積)的計算轉變為長度的測量,于1855年制成了積分儀。   19世紀數學物理的另一項重大成就--傅里葉分析,對模擬機的發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19世紀后期和20世紀前期,相繼制成了多種計算傅里葉系數的分析機和解微分方程的微分分析機等。但是當試圖推廣微分分析機解偏微分方程和用模擬機解決一般科學計算問題時,人們逐漸認識到模擬機在通用性和精確度等方面的局限性,并將主要精力轉向了數字計算機。   電子數字計算機問世以后,模擬計算機仍然繼續有所發展,并且與數字計算機相結合而產生了混合式計算機。模擬機和混合機已發展成為現代計算機的特殊品種,即用在特定領域的高效信息處理工具或仿真工具。   20世紀中期以來,計算機一直處于高速度發展時期,計算機由僅包含硬件發展到包含硬件、軟件和固件三類子系統的計算機系統。計算機系統的性能-價格比,平均每10年提高兩個數量級。計算機種類也一再分化,發展成微型計算機、小型計算機、通用計算機(包括巨型、大型和中型計算機),以及各種專用機(如各種控制計算機、模擬-數字混合計算機)等。   計算機器件從電子管到晶體管,再從分立元件到集成電路以至微處理器,促使計算機的發展出現了三次飛躍。   在電子管計算機時期(1946~1959),計算機主要用于科學計算。主存儲器是決定計算機技術面貌的主要因素。當時,主存儲器有水銀延遲線存儲器、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和磁心存儲器等類型,通常按此對計算機進行分類。   到了晶體管計算機時期(1959~1964),主存儲器均采用磁心存儲器,磁鼓和磁盤開始用作主要的輔助存儲器。不僅科學計算用計算機繼續發展,而且中、小型計算機,特別是廉價的小型數據處理用計算機開始大量生產。   1964年,在集成電路計算機發展的同時,計算機也進入了產品系列化的發展時期。半導體存儲器逐步取代了磁心存儲器的主存儲器地位,磁盤成了不可缺少的輔助存儲器,并且開始普遍采用虛擬存儲技術。隨著各種半導體只讀存儲器和可改寫的只讀存儲器的迅速發展,以及微程序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計算機系統中開始出現固件子系統。   20世紀70年代以后,計算機用集成電路的集成度迅速從中小規模發展到大規模、超大規模的水平,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應運而生,各類計算機的性能迅速提高。隨著字長4位、8位、16位、32位和64位的微型計算機相繼問世和廣泛應用,對小型計算機、通用計算機和專用計算機的需求量也相應增長了。   微型計算機在社會上大量應用后,一座辦公樓、一所學校、一個倉庫常常擁有數十臺以至數百臺計算機。實現它們互連的局部網隨即興起,進一步推動了計算機應用系統從集中式系統向分布式系統的發展。   在電子管計算機時期,一些計算機配置了匯編語言和子程序庫,科學計算用的高級語言FORTRAN初露頭角。在晶體管計算機階段,事務處理的COBOL語言、科學計算機用的ALGOL語言,和符號處理用的LISP等高級語言開始進入實用階段。操作系統初步成型,使計算機的使用方式由手工操作改變為自動作業管理。   進入集成電路計算機發展時期以后,在計算機中形成了相當規模的軟件子系統,高級語言種類進一步增加,操作系統日趨完善,具備批量處理、分時處理、實時處理等多種功能。數據庫管理系統、通信處理程序、網絡軟件等也不斷增添到軟件子系統中。軟件子系統的功能不斷增強,明顯地改變了計算機的使用屬性,使用效率顯著提高。   在現代計算機中,外圍設備的價值一般已超過計算機硬件子系統的一半以上,其技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計算機的技術面貌。外圍設備技術的綜合性很強,既依賴于電子學、機械學、光學、磁學等多門學科知識的綜合,又取決于精密機械工藝、電氣和電子加工工藝以及計量的技術和工藝水平等。   外圍設備包括輔助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兩大類。輔助存儲器包括磁盤、磁鼓、磁帶、激光存儲器、海量存儲器和縮微存儲器等;輸入輸出設備又分為輸入、輸出、轉換、、模式信息處理設備和終端設備。在這些品種繁多的設備中,對計算機技術面貌影響最大的是磁盤、終端設備、模式信息處理設備和轉換設備等。   新一代計算機是把信息采集存儲處理、通信和人工智能結合在一起的智能計算機系統。它不僅能進行一般信息處理,而且能面向知識處理,具有形式化推理、聯想、學習和解釋的能力,將能幫助人類開拓未知的領域和獲得新的知識。   計算技術在中國的發展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上中國曾經在早期計算工具的發明創造方面寫過光輝的一頁。遠在商代,中國就創造了十進制記數方法,領先于世界千余年。到了周代,發明了當時最先進的計算工具--算籌。這是一種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顏色不同的小棍。計算每一個數學問題時,通常編出一套歌訣形式的算法,一邊計算,一邊不斷地重新布棍。中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就是用算籌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一結果比西方早一千年。   珠算盤是中國的又一獨創,也是計算工具發展史上的第一項重大發明。這種輕巧靈活、攜帶方便、與人民生活關系密切的計算工具,最初大約出現于漢朝,到元朝時漸趨成熟。珠算盤不僅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過有益的作用,而且傳到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地區,經受了歷史的考驗,至今仍在使用。   中國發明創造指南車、水運渾象儀、記里鼓車、提花機等,不僅對自動控制機械的發展有卓越的貢獻,而且對計算工具的演進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例如,張衡制作的水運渾象儀,可以自動地與地球運轉同步,后經唐、宋兩代的改進,遂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   記里鼓車則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計數裝置。提花機原理劉計算機程序控制的發展有過間接的影響。中國古代用陽、陰兩爻構成八卦,也對計算技術的發展有過直接的影響。萊布尼茲寫過研究八卦的論文,系統地提出了二進制算術運算法則。他認為,世界上最早的二進制表示法就是中國的八卦。   經過漫長的沉寂,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計算技術邁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先后建立了研究機構,在高等院校建立了計算技術與裝置專業和計算數學專業,并且著手創建中國計算機制造業。   1958年和1959年,中國先后制成第一臺小型和大型電子管計算機。60年代中期,中國研制成功一批晶體管計算機,并配制了ALGOL等語言的編譯程序和其他系統軟件。60年代后期,中國開始研究集成電路計算機。70年代,中國已批量生產小型集成電路計算機。80年代以后,中國開始重點研制微型計算機系統并推廣應用;在大型計算機、特別是巨型計算機技術方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建立了計算機服務業,逐步健全了計算機產業結構。   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研究方面,中國在有限元計算方法、數學定理的機器證明、漢字信息處理、計算機系統結構和軟件等方面都有所建樹。在計算機應用方面,中國在科學計算與工程設計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在有關經營管理和過程控制等方面,計算機應用研究和實踐也日益活躍。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發展極其迅速的面向廣大社會的技術學科,它建立在數學、電子學 (特別是微電子學)、磁學、光學、精密機械等多門學科的基礎之上。但是,它并不是簡單地應用某些學科的知識,而是經過高度綜合形成一整套有關信息表示、變換、存儲、處理、控制和利用的理論、方法和技術。   計算機科學是研究計算機及其周圍各種現象與規模的科學,主要包括理論計算機科學、計算機系統結構、軟件和人工智能等。計算機技術則泛指計算機領域中所應用的技術方法和技術手段,包括計算機的系統技術、軟件技術、部件技術、器件技術和組裝技術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包括五個分支學科,即理論計算機科學、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組織與實現、計算機軟件和計算機應用。   理論計算機學 是研究計算機基本理論的學科。在幾千年的數學發展中,人們研究了各式各樣的計算,創立了許多算法。但是,以計算或算法本身的性質為研究對象的數學理論,卻是在20世紀30年代才發展起來的。   當時,由幾位數理邏輯學者建立的算法理論,即可計算性理論或稱遞歸函數論,對20世紀40年代現代計算機設計思想的形成產生過影響。此后,關于現實計算機及其程序的數學模型性質的研究,以及計算復雜性的研究等不斷有所發展。   理論計算機科學包括自動機論、形式語言理論、程序理論、算法分析,以及計算復雜性理論等。自動機是現實自動計算機的數學模型,或者說是現實計算機程序的模型,自動機理論的任務就在于研究這種抽象機器的模型;程序設計語言是一種形式語言,形式語言理論根據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分為O~3型語言,與圖靈機等四類自動機逐一對應;程序理論是研究程序邏輯、程序復雜性、程序正確性證明、程序驗證、程序綜合、形式語言學,以及程序設計方法的理論基礎;算法分析研究各種特定算法的性質。計算復雜性理論研究算法復雜性的一般性質。   計算機系統結構 程序設計者所見的計算機屬性,著重于計算機的概念結構和功能特性,硬件、軟件和固件子系統的功能分配及其界面的確定。使用高級語言的程序設計者所見到的計算機屬性,主要是軟件子系統和固件子系統的屬性,包括程序語言以及操作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網絡軟件等的用戶界面。使用機器語言的程序設計者所見到的計算機屬性,則是硬件子系統的概念結構(硬件子系統結構)及其功能特性,包括指令系統(機器語言),以及寄存器定義、中斷機構、輸入輸出方式、機器工作狀態等。   硬件子系統的典型結構是馮·諾伊曼結構,它由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組成,采用“指令驅動”方式。當初,它是為解非線性、微分方程而設計的,并未預見到高級語言、操作系統等的出現,以及適應其他應用環境的特殊要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軟件子系統都是以這種馮·諾伊曼結構為基礎而發展的。但是,其間不相適應的情況逐漸暴露出來,從而推動了計算機系統結構的變革。   計算機組織與實現 是研究組成計算機的功能、部件間的相互連接和相互作用,以及有關計算機實現的技術,均屬于計算機組織與實現的任務。   在計算機系統結構確定分配給硬子系統的功能及其概念結構之后,計算機組織的任務就是研究各組成部分的內部構造和相互聯系,以實現機器指令級的各種功能和特性。這種相互聯系包括各功能部件的布置、相互連接和相互作用。   隨著計算機功能的擴展和性能的提高,計算機包含的功能部件也日益增多,其間的互連結構日趨復雜。現代已有三類互連方式,分別以中央處理器、存儲器或通信子系統為中心,與其他部件互連。以通信子系統為中心的組織方式,使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緊密結合,形成了計算機網絡、分布計算機系統等重要的計算機研究與應用領域。 計算機的發展歷史內容   第一臺   眾所周知的第一臺計算機是美國軍方定制,專門為了計算彈道和射擊特性表面而研制的,承擔開發任務的"莫爾小組"由四位科學家和工程師埃克特、莫克利、戈爾斯坦、博克斯組成。1946年這臺計算機主要元器件采用的是電子管。該機使用了1500   ENIAC   ENIAC   個繼電器,18800個電子管,占地170m,重量重達30多噸,耗電150KW,造價48萬美元。開機時讓周圍居民暫時停電。這臺計算機每秒能完成5000次加法運算,400次乘法運算,比當時最快的計算工具快300倍,是繼電器計算機的1000倍、手工計算的20萬倍。用今天的標準看,它是那樣的"笨拙"和"低級",其功能遠不如一只掌上可編程計算器,但它使科學家們從復雜的計算中解脫出來,它的誕生標志著人類進入了一個嶄新的信息革命時代。   然而,英國在二戰期間研制的用于破解密電的電子計算機巨人(Colossus)卻要比ENIAC早兩年(1943年12 ),巨人計算機是第一部全然電子化的電腦器件,使用了數量龐大的真空管,以紙帶作為輸入器件,能夠執行各種布林邏輯的運算,但仍未具備圖靈完全的標準。巨人計算機建造到第9部"馬克二號"4,但是其實體器件、設計圖樣和操作方法,直到1970年代都還是一個謎。后來溫斯頓·丘吉爾親自下達一項銷毀命令,將巨人計算機全都拆解成巴掌大小的廢鐵,巨人計算機才因此在許多計算機歷史里都未留下一紙紀錄。英國布萊切利園目前展有巨人計算機的重建機種。   折疊編輯本段第一代   電子管計算機(1946-1957)這一階段計算機的主要特征是采用電子管元件作基本器件,用光屏管或汞延時電路作存儲器,輸入與輸出主要采用穿孔卡片或紙帶,體積大、耗電量大、速度慢、存儲容量小、可靠性差、維護困難且價格昂貴。在軟件上,通常使用機器語言或者匯編語言,來編寫應用程序。因此這一時代的計算機主要用于科學計算。[1]   這時的計算機的基本線路是采用電子管結構,程序從人工手編的機器指令程序,過渡到符號語言,第一代電子計算機是計算工具革命性發展的開始,它所采用的二進位制與程序存貯等基本技術思想,奠定了現代電子計算機技術基礎。以馮·諾依曼為代表。   折疊編輯本段第二代   晶體管計算機(1957-1964)20世紀50年代中期,晶體管的出現使計算機生產技術得到了根本性的發展,由晶體管代替電子管作為計算機的基礎器件,用磁芯或磁鼓作存儲器,在整體性能上,比第一代計算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程序語言也相應的出現了,如Fortran,Cobol,Algo160等計算機高級語言。晶體管計算機被用于科學計算的同時,也開始在數據處理、過程控制方面得到應用。[2]   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第一代,計算機都采用電子管作元件。電子管元件在運行時產生的熱量太多,可靠性較差,運算速度不快,價格昂貴,體積龐大,這些都使計算機發展受到限制。于是,晶體管開始被用來作計算機的元件。晶體管不僅能實現電子管的功能,又具有尺寸小、重量輕、壽命長、效率高、發熱少、功耗低等優點。使用晶體管后,電子線路的結構大大改觀,制造高速電子計算機就更容易實現了。   晶體管計算機   晶體管計算機   折疊編輯本段第三代   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964-1971)20世紀60年代中期,   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隨著半導體工藝的發展,成功制造了集成電路。中小規模集成電路成為計算機的主要部件,主存儲器也漸漸過渡到半導體存儲器,使計算機的體積更小,大大降低了計算機計算時的功耗,由于減少了焊點和接插件,進一步提高了計算機的可靠性。在軟件方面,有了標準化的程序設計語言和人機會話式的Basic語言,其應用領域也進一步擴大。[3]   折疊編輯本段第四代   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971-2016)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成功制作并用于計算機硬件生產過程,計算機的體積進一步縮小,性能進一步提高。集成更高的大容量半導體存儲器作為內存儲器,發展了并行技術和多機系統,出現了精簡指令集計算機(RISC),軟件系統工程化、理論化,程序設計自動化。微型計算機在社會上的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大,幾乎所有領域都能看到計算機的"身影"。[4]   折疊編輯本段第五代   第五代計算機指具有人工智能的新一代計算機,它具有推理、聯想、判斷、決策、學習等功能。計算機的發展將在什么時候進入第五代?什么是第五代計算機?對于這樣的問題,已經有一個明確統一的說法了。   IBM發表聲明稱,該公司已經研制出一款能夠模擬人腦神經元、突觸功能以及其他腦功能的微芯片,從而完成計算功能,這是模擬人腦芯片領域所取得的又一大進展。IBM表示,這款微芯片擅長完成模式識別和物體分類等繁瑣任務,而且功耗還遠低于傳統硬件。   值得注意的是,它并非想要用新的芯片取代原有的計算機芯片。IBM在其網站上介紹,傳統的計算機關注語言和分析思考,而神經突觸核心能夠解決感知和形狀識別的問題,它們分別像人類的左腦和右腦一樣;而IBM接下來想要做的,就是讓"左腦"和"右腦"連接起來合作,形成一種新的"整體計算智能"。從這個說法上來看,傳統的芯片擅長大量的符號運算和數字處理,而神經突觸核心的優勢在于多感官和實時傳感器數據處理。比如,Modha曾經表示,團隊正在開發一種頭戴設備,能夠幫助盲人感知外部環境;而這一次IBM稱,經過實驗測試,這種芯片可以在錄像片段中檢測人、汽車、卡車和公共汽車,并識別出了它們。這其實就是依靠神經突觸核心來完成的。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現在的智能社會中,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會三位一體化。新世紀的計算機將把人從重復、枯燥的信息處理中解脫出來,從而改變我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方式,給人類和社會拓展了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當歷史的車輪不斷前行時,我們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未來計算機。

計算機的發展歷史

文章TAG:計算機的發展史計算計算機發展

最近更新

  • 什么是調式,什么是音樂調式

    什么是音樂調式每個樂曲的譜號后方都有幾個井號或者幾個b.這就是代表該樂曲的調是什么調2,音樂中ABCGF調是什麼意思哪個高哪個低像G1B5后面具體什么意思我也說不太清,就是不同的調 ......

    中西區 日期:2023-05-06

  • 口訣,口訣是

    口訣是秘密..口訣是:只有自己才知道的秘密.芝麻開門麻里麻里哄2,什么是口訣查字典口訣。你好,我給你一張表,我學五筆就是用的這個表,你可以把它打印出來,天天都可以看了。如圖:口訣, ......

    中西區 日期:2023-05-06

  • 通知單,咋樣寫通知單

    咋樣寫通知單這不叫通知單,這應該叫“廣告”。這很簡單,就寫一個廣告,寫清楚你的地址,所賣的東西,開店時間,然后寫上落款年月日就行了你說呢...2,發貨通知單發貨通知單編號客戶名稱地 ......

    中西區 日期:2023-05-06

  • 秒的英文,表示小時分秒的英文字母是什么

    表示小時分秒的英文字母是什么小時h,分min,秒s2,秒的英文簡寫怎么寫秒的英文:second,簡寫:s詞匯解析:second英文發音:[?sek?nd,s??k?nd]中文釋義: ......

    中西區 日期:2023-05-06

  • 零點存在性定理,關于零點存在性定理

    關于零點存在性定理2,關于函數零點存在性定理3,什么是零點存在性定理4,零點存在性定理是什么意思1,關于零點存在性定理f(a),f(b)告訴你不等于0了,沒必要用閉區間這是零點存在 ......

    中西區 日期:2023-05-06

  • 鬼剃頭是什么意思,如何避免自大狂?

    只要擺脫了自大狂,就會獲得輝煌的成功和發展,有超群的成就,這就是好運的絕佳配置塵土飛揚,人生的漂泊,親人的思念,回家的路并不遙遠,在所有的繁華與滄桑都塵埃落定之后,她就知道該怎么做 ......

    中西區 日期:2023-05-06

  • 主動營銷,主動營銷與店面營銷主要區別及如何吸引客戶

    主動營銷與店面營銷主要區別及如何吸引客戶主動營銷直擊潛在客戶群體,店面營銷主要吸引陌生客戶。直接有效。兩者可以相互結合。主動營銷;應該是一種意識上的主動,為顧客提供便捷服務,只要樹 ......

    中西區 日期:2023-05-06

  • 青蛙兒歌,關于青蛙的兒歌記得的歌詞有點模糊天晴啦水啦啦我和全家

    關于青蛙的兒歌記得的歌詞有點模糊天晴啦水啦啦我和全家童搖:《小小的青蛙》歌曲:搏浪鼓歌手:趙薇直到現在我才知道什么是爸爸說的甜蜜的負擔天晴朗那花兒朵朵綻放聞花香我想起年幼時光我的家 ......

    中西區 日期:2023-05-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凤县| 镇沅| 滨海县| 博兴县| 兰考县| 乐至县| 福海县| 镇原县| 横山县| 蓝山县| 易门县| 齐河县| 哈尔滨市| 温州市| 滦平县| 陆河县| 嘉定区| 航空| 吉首市| 城步| 宣汉县| 柳林县| 万载县| 盐池县| 固阳县| 武川县| 涞源县| 肇源县| 深水埗区| 太仆寺旗| 大埔县| 庆城县| 黑水县| 上饶市| 公主岭市| 通化县| 舒兰市| 时尚| 巧家县| 郴州市| 新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