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的軍事才能和超級智慧可以說和諸葛亮是難分伯仲的,是三國的頂級謀士。造成龐統英年早逝的原因主要是心態問題,可以說關羽是我國自三國以來,忠、義、勇的典型代表,正是其自視甚高的武藝和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情深,使得他慢慢形成了一種輕視他人及部下高高在上,甚至“剛愎自用”的個人性格及情結。
1、三國中的龐統是怎么死的呢?
龐統的出名最開始源于其師傳水鏡先生的推廣語:伏龍、鳳雛,得一能安天下。水鏡是三國初期有名的能人異士,他的話更讓諸葛亮和龐統兩人充滿神秘色彩,但相對于諸葛亮的傳奇一生,龐統卻是悲情的,他因在征伐蜀地的途中死于落鳳坡而落得"出師末捿身先死"的悲慘下場。造成龐統英年早逝的原因主要是心態問題,龐統的軍事才能和超級智慧可以說和諸葛亮是難分伯仲的,是三國的頂級謀士。
但是他出山后并不得志,他在東吳,在大都督周瑜的光環籠罩下,龐統沒有得到重用,盡管他在赤壁之戰中最早提出"反間計",但功勞卻被周瑜奪去。赤壁之戰后,龐統轉投劉備后才得已重用,劉備在西征入蜀時"雪藏"了諸葛亮,而讓他作首席軍師入蜀,這個時候龐統急于展示自己的才華,急于建功立業,心態出了問題,缺乏了作為一個超級謀士的平常心。
2、關羽怎么死的?
絲語觀點:關羽是敗走麥城,西逃璋鄉時遭擒被東吳馬忠所殺關羽當年陷腹背受敵、進退兩難的困境,最后敗走麥城西逃璋鄉時被東吳馬忠擒獲斬殺,可以說既有戰場瞬息萬變的“現實”原因,也有其個人性格的因素,我們應該從歷史的角度進行客觀、準確看待和分析,一、戰場瞬息萬變的“現實”原因。一場戰爭的勝負走向取決于天時、地利與人和,關羽攻打曹仁之時,既不占天時,也沒有地利,甚至已經喪失最根本的人和,所以失敗已經注定,
1)、不占天時。當年孫權曾經派使者為其兒子向關羽女兒求婚,遭到關羽辱罵而怒,轉與曹操結盟攻打蜀漢,關羽攻打曹仁,天時已經不占,2)、失地利。孫權當時已與曹操結盟西征關羽,并派陸遜攻占夷陵、秭歸(今湖北秭歸),切斷了關羽入川退路,關羽已經深陷進退兩難的境地,地利已失,3)、無人和。被圍困的關羽曾向駐扎上庸的蜀將劉封、孟達求援,遭到拒絕,沒有了人和、進退失據的關羽不得不西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在率少數騎兵從麥城突圍,西逃璋鄉(當陽縣東北)時,其部下皆降于孫權,自己和兒子關平也被擒,
二、個人性格因素。可以說關羽是我國自三國以來,忠、義、勇的典型代表,正是其自視甚高的武藝和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情深,使得他慢慢形成了一種輕視他人及部下高高在上,甚至“剛愎自用”的個人性格及情結,所有的這一切都與關羽敗走麥城遭到圍困向駐扎上庸的蜀將劉封、孟達求援被拒絕;江陵的南郡太守麋芳,駐公安的將軍士仁因曾經遭到關羽輕視,不能夠全力供應軍需物資和及時救援,最后兵敗身亡有莫大的關聯。
3、關公是如何被殺的?原因是什么?
謝邀!關公是在攻打樊城失利后敗走麥城被圍,率數十騎突圍,到臨沮中了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寡不敵眾加之手臂有傷,被擒遇害的,從《三國》原著來看,關公的失敗有二個原因:一:關公過于輕敵,沒有執行諸葛亮聯吳抗曹的策略。諸葛亮入川前叮囑關公要聯吳抗曹,要關公在東吳前來討要荊州時,以主公不在不能作主,待稟明主公再作定奪,軟語推托,
說白了就是笑臉耍賴。東吳孫權聽了諸葛瑾的話,派諸葛瑾到荊州與關公聯姻,照理這是一個聯吳的絕佳機會,可關公不僅不答應還大罵孫權,說虎女焉能配犬子,把諸葛瑾趕出荊州,致使孫權惱羞成怒聯曹抗劉,聯合曹操攻打荊州,以致荊州有失,二:關公剛愎自用,致使人心離散導致失敗。關公在水淹七軍、連番番擊敗曹軍后逐漸驕傲,瞧不起士大夫,把糜芳、傅士仁等調離到江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