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楊氏分支,在當地混得還不錯,成了當地的土司。最后再補充一點,在中國,武姓雖然是小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50位,現在按人數計,排名第98位,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于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這些楊氏后人,基本上都是楊家將的后代。
1、請問:楊氏祖籍在哪里?
楊姓來源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后,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于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突食采于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
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于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2、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后,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3、出自他姓改楊姓。
2、武則天祖籍山西文水,出生在利州,那么她到底算哪里人?為什么?
武則天出生于利州是郭沫若這個四川人提出來的,不盡可信,要搞清武則天的出生地,首先要搞清楚武則天之父武士彠的履歷。唐朝建立后,武士彠因首創之功任職中央,歷任光祿大夫、工部尚書等職,625年,外任揚州長史,627年,任利州都督,632年,任荊州都督,635年去世。而武則天出生于624年,可見,武則天根本不可能出生于利州,武士彠任利州都督時,武則天已三歲,武則天在利州一共生活過五年,
目前學術界基本的共識是武則天出生于長安。那么,武則天究竟算哪里人,這個還是應該由武則天自己說了算,《舊唐書》列傳第二十七卷七十七,“并州,朕之枌榆”,可見,武則天本人認為自己是并州文水人,新舊唐書都記載武則天是并州文水人,但并沒有記載武則天的出生地,可見,古代看重的是籍貫,對于出生地是哪里并不在意。
在武則天當政期間,文水縣曾改名為武興縣,并且免除賦稅,再有《舊唐書》本紀第四高宗上“制以皇后故鄉并州長史、司馬各加勛級,可見,武則天是哪里人再清楚不過了。目前學術界基本的看法是:武則天,山西文水人,出生于西安,幼年少年時期在揚州、四川廣元和湖北荊州生活過,14歲入宮,最后再補充一點,在中國,武姓雖然是小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50位,現在按人數計,排名第98位。
3、楊家將有后代嗎?后人在哪里?
首先說答案,楊家將的后代,今天不但在世,而且人數還不少,2019年的時候,遵義楊氏祖堂,還曾舉行過一場先人追思會,前來參加的楊家人,總計超過3000余人。這些楊氏后人,基本上都是楊家將的后代,當然,對于楊家后代這個問題,目前確實存在很大的爭議。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楊家的歷史比較復雜,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其實比演義小說里描述得更加傳奇。
楊家本是陜西新秦縣的地方豪強,到了五代十國時期,楊家靠著過硬的家族武力,逐漸在亂世中崛起,楊家的家主楊信,更是做到了一州刺史的高位。后來,當楊家傳到楊信之子楊業手里的時候,正趕上北宋統一天下的那段時間,在楊業的帶領下,楊家歸順了宋朝。此后,楊業更是替北宋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尤其是在雁門關一戰當中,楊業率軍大敗遼國大軍,阻止了遼國南下入侵的野心。
不過遺憾的是,這樣一位流傳千古的大英雄,最后的結局卻十分令人惋惜,公元986年,楊業在和遼國戰斗的過程當中,不幸被俘。被俘之后,楊業寧死不降,最后絕食而死,后來在民間傳說當中,楊業被不斷的神化,最后就成了演義小說里面的那位老令公楊繼業,而楊業去世后,楊家也繼承了他的遺志,保家衛國,數代楊家人為了北宋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戰功,楊家也成了宋朝的一個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