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土地交稅一般是按十抽一來征收,由官府直接向地主征收,而地租一般是持平稅賦,也就是老百姓每打一百斤糧食自己大約可以留下八十斤,另外二十斤則由地主跟官府各分一半,這是清朝雍正時期開始施行的田稅征收方式,而乾隆繼位后更是直接將其定為國策,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民國時期則依然采用這種征收方式。
1、古代有地主,那么農民種一畝地產多少糧,要給地主交多少糧食?
古代土地交稅一般是按十抽一來征收,由官府直接向地主征收,而地租一般是持平稅賦,也就是說,老百姓每打一百斤糧食自己大約可以留下八十斤,另外二十斤則由地主跟官府各分一半,這是清朝雍正時期開始施行的田稅征收方式,而乾隆繼位后更是直接將其定為國策,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民國時期則依然采用這種征收方式。所以呢,老是說地主怎么個不好,其實也是替官府背鍋的,因為地主拿走的那些糧食里有一半需要交稅的,
不過呢,雖然稅收是這么定,可是里面的波動值依然很大。這個主要是跟當地的土壤環境跟氣候條件有關,比如,在江浙一帶,當地的氣候好,水利資源便利,畝產可以達到300斤左右,每年兩季大約可以收獲600斤/畝,按著這個水平去征收稅賦交地租就是30斤交公糧30斤交地租,自己富余540斤/畝/年;但是呢,如果放到北方去,可能畝產會降到150斤,一年只能收一季,這樣的話一年只能收150斤,再交去15斤公糧15斤地租,自己僅余120斤/畝/年,這樣的話生活就會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