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建果然遺主簿回信,并送上禮品,有良馬五匹,對一個小縣城來這算比較貴重的禮物了,這算是向呂布上了拜貼,可惜呂布沒能保護到蕭建。呂布據有徐州的時候,和袁術打了一仗,又向四周擴張勢力,將軍殺掉董卓,已經是威震夷狄,名聲在外了,你只要端坐徐州,自然遠近畏服。
1、三國時期,沒有出現蕭姓的名人嗎?為什么呢?
我還真查到一個,只是不太出名:蕭建。三國志卷七魏書七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有記載,呂布據有徐州的時候,和袁術打了一仗,又向四周擴張勢力。根據《九州春秋》記載,東海蕭建,為徐州瑯邪相,但是卻駐守兗州的莒縣,估計是當時徐州太亂了,他只能退保莒這個小縣城,當時天下大亂,蕭建也猜不準未來誰稱王,誰稱霸,固守不出,誰也不聯系方是上策。
呂布自稱徐州刺史,從職務上來說,蕭建應該聽呂布指揮,但莒又不是徐州的轄區,所以呂布對蕭建還算客氣,呂布寫信給蕭建,回顧了自己誅殺董卓的功勞,說自己來到關東,是想求兵西去迎接皇帝的。沒想到大家都相互攻殺,不能團結一致,不能救天子,我呂布是五原人,離徐州五千多里呢,我來到徐州,并不是和大家爭地盤的。徐州和莒這么近,應該相互幫助,
又回顧田單憑借莒城恢復齊國的事跡,說我呂布不是樂毅,你蕭建也不是田單,我們完全可以成為朋友啊,請蕭先生和莒縣智者看看我呂布的信,共同考慮下。蕭建果然遺主簿回信,并送上禮品,有良馬五匹,對一個小縣城來說,這算比較貴重的禮物了,這算是向呂布上了拜貼,可惜呂布沒能保護到蕭建,后來莒縣被臧霸襲占,呂布非常生氣,覺得臧霸攻擊自己的盟友,所以要攻打莒縣,替蕭建報仇。
高順勸說:將軍殺掉董卓,已經是威震夷狄,名聲在外了,你只要端坐徐州,自然遠近畏服,不要這么輕易的自己帶兵打仗,哪怕一個小敗,也有損將軍的威名,讓他人起二心。呂布不聽,結果臧霸困守不出,呂布久攻不下,只能回到下邳,臧霸也知道呂布不是好惹的,就主動和呂布和好,呂布只能接受。這個記載里并沒有交待蕭建是否在臧霸襲擊后存活下來,
2、廣東歷史上出了多少狀元?都有誰?如何評價?
廣東歷史上一共出了九個狀元。自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取代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終,歷經1300年,科舉選官制度被歷代逐漸完善,成為選拔人才一種有效措施,科舉考試中名列殿試第一者為“狀元”,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隋朝開科取士但沒有設狀元)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可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這其中,廣東一共占據九名,占不到2%,不及全國平均水平,但也因此,更顯的珍貴。廣東歷史上第一位狀元,是唐朝莫宣卿(834—868),廣東肇慶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17歲的莫宣卿參加廷試獲中狀元,成為廣東歷史上第一個“高考”狀元,也是始隋唐以科舉取士以來年齡最小的狀元,但唐朝時期的科舉,不糊名,往往在考試前就已經定下狀元及排在前列的名次,大概是誰的名聲更大、誰的靠山更強,誰就更容易中狀元。
莫宣卿是神童,七歲能詩,12歲中秀才,名聲不小,唐宣宗又是晚唐時比較有作為的皇帝,敢于破格錄取一個未成年人,論才學,莫宣卿未必一定強于其他人,成為狀元也有一定的運氣在內,第二位是五代十國時期簡文會(900—958),廣東佛山人,也是佛山地區第一位狀元,簡文會幼年聰慧出眾,秉性耿直,南漢乾亨四年(920)戊寅科狀元。
然南漢政權是偏居一隅的割據勢力,范圍也就今兩廣一帶,所以說,這個狀元其實有點水,第三位南宋末期的張鎮孫,廣東順德人,少年起便學習刻苦,博聞強記,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辛未科狀元。南宋也是偏居一隅,此時已到生死存亡關頭,襄陽一帶連年大戰,人心惶惶,所以張鎮孫多少也是有些水分的,但其不愧狀元之名,1277年,張鎮孫曾率軍收復被蒙古占領的廣州,但不久后就失敗被俘,不屈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