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天下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高清,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毛片

首頁 > 黑龍江 > 哈爾濱市 > 中國禮儀文化,簡述中國文化禮儀的起源

中國禮儀文化,簡述中國文化禮儀的起源

來源:整理 時間:2023-07-21 23:38:43 編輯:好學習 手機版

本文目錄一覽

1,簡述中國文化禮儀的起源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文化源遠流長。禮在最早出現在金文里面。在人類發展的最初期,人們對火山,地震,電閃雷鳴等等自然現象無法解釋,也無法知道為什么。認為天地間有神的力量,有鬼的存在。對天地鬼神的懼怕,敬仰。人們就會舉行一些形式,用物品來祭拜。從禮字的繁體“禮”可以看出。北京的“天壇”“地壇”就是古代國君用來祭天祭地的建筑。這樣就誕生了禮的萌芽。  到了周朝,周文王的弟弟周公旦,應是制禮第一人。春秋末年的孔子的出現,奠定了儒家學說在傳統禮儀文化的核心地位。核心思想“仁愛及人”一直影響至今。《周禮》《禮記》《儀禮》三部典籍的問世,更全面直觀的闡述了傳統禮儀文化的內容。  到了封建社會,禮漸漸被轉為禮制,成為了統治階級用來維護自身利益和地位的工具。代表人物叔孫通為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朝儀制禮”;董仲舒的三綱五常。  民國,孫中山先生提出的“四維八綱”  新中國的“五講四美三熱愛”以及對傳統禮儀文化的揚棄  隨著我國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斷發展,人們產生崇尚禮儀崇尚文明的意愿越來越強烈。改革開放,我國同國際交往愈加頻繁,學習禮儀文化知識,不僅體現的是自身利益的素質,更重要的是展現我國國格,展現我國“禮儀之邦”文明友好的形象。  學習禮儀文化知識,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素質,增強參加社會競爭的附加價值!  學習禮儀文化知識,有利于凈化社會風氣,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  學習禮儀文化知識,有利于更好的融入世界大家庭體系!展現我國東方文明的燦爛文化!
華夏文明對吧。肯定是上至皇帝、炎帝,然后是堯、舜、禹,然后到現在。這就是起源了。禮儀的起源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的,不過真正著書傳播禮儀的人,應該算是孔子。 他在戰國的時候,是有名的文化人, 他也最懂得禮儀這東西,所以他在外交上,為魯國取得了不少優勢。
rht
yqqs530

簡述中國文化禮儀的起源

2,中華禮儀有哪些詳細的

中華民族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文化教育傳統源遠流長。禮儀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禮儀究竟何時何故而起,自古以來,人們做過種種探討,歸納起來,大體有五種禮儀起源說:一是天神生禮儀,二是禮為天地人的統一體,三是禮產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禮為人性和環境矛盾的產物,五是禮生于理,起于俗。何為禮儀,禮儀即禮節與儀式。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 “禮”,在世界其他民族一般指禮貌、禮節,而在中國乃是一個獨特的概念,有多重含義。首先,禮是最高的自然法則,是自然的總秩序、總規律。“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淫則昏亂,民失其性。是故為禮以奉之。”將天地萬物的生長、位置、秩序、相互關系,都解釋為禮所安排的。其次,禮是“中國文化之總名”與政治、法律、宗教、哲學、禮儀乃至文學、藝術等結為一個整體,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特征與標志。禮是這一切的根本。再次,禮還是“法度之通名”,清代紀昀有言:“蓋禮者理也,其義至大,其所包者至廣。國家的法律,諸如禮儀法甚至行政法都可以通稱為禮。禮又分為“本”和“文”兩個方面,即所謂“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本”指禮的精神和原則,“文”指禮的具體表現形式,也就是禮儀。 禮儀的形式,我們一般把它分作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可稱為原始禮儀,它完全是史前的初民處理生活中各種關系的一些習慣性行為,通常也叫風俗習慣,不過它不是風俗習慣的全部,而只是風俗習慣中有固定儀式的部分。第二階段就是文明時代的禮。隨著等級制度的形成,它較之于原始禮儀已經灌注了濃厚的等級意識,它是國家產生后借助原始文化、改造原始文化而形成的國家制度;二者有本質的不同。文明時代的禮淵源于原始禮儀已是不需要討論的問題了,所以關鍵在于原始禮儀是如何產生的。禮儀是一種文化現象,文化現象往往是諸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種綜合 。由于禮儀起源于無聲的手勢動作語言, 頻繁行禮的實踐培養了中國人行重于言的心理。啞劇取得了中國禮儀的地位,而手勢語同時又幫助演說家獲得了成功。《莊子·天下》論百家短長優劣,深不以惠施善辯為能 ,說他“日以其知與人之辯,……不辭而應,不慮而對,篇(遍)為萬物說,說而不休,多而無已,猶 以為寡,益之以怪……是以與眾不適”。司馬遷描寫韓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似乎也是偉大的人格,因為在中國人看來 ,不善言辭是忠厚誠實的表征。諸子百家的政治主張盡管千差萬別,而在言行關系上卻如此一致,說明這種言行觀來自一個更早的文化傳統,這個傳統就是禮樂文明。采納哦

中華禮儀有哪些詳細的

3,中國傳統禮儀有哪些

1. 行走之禮——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系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2. 見面之禮——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3. 入坐之禮——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4. 飲食之禮——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后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5. 拜賀慶吊之禮——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吊中有許多儀禮俗規
行走之禮——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系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見面之禮——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傳統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于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托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著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現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習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入坐之禮——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盡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盡量靠后,所謂“虛坐盡后”。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飲食之禮——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后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后,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嘗”。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拜賀慶吊之禮——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吊中有許多儀禮俗規。拜賀禮一般行于節慶期間,是晚輩或低級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如古代元旦官員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行拜賀禮時,不僅態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慶吊之禮,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經歷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若干階段,圍繞著這些人生節點,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禮儀。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誕生禮自然隆重熱鬧。嬰兒滿月時,親戚朋友紛紛上門恭賀,并饋贈營養食品與幼兒鞋帽衣物。小孩長大成人時要行成年禮,成年禮在中國傳統社會稱為冠笄之禮。男子20歲行加冠禮,重新取一個名號,表示該男子具有了結婚、承擔社事務的資格。女子15歲行綰發加笄禮,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齡。現代成年禮的年齡在18周歲,學校舉行集體的成年宣誓儀式,強調青年人的成年意識。婚嫁是人生的大事,傳統社會十分看重。傳統婚禮有六道程序,所謂“周公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宋代簡化為納采、納幣、親迎三禮。婚禮的高潮在親迎,新郎要到女家親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婦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結發禮與合巹禮。大婚之日,親友紛紛前來恭賀,主人要大宴賓客。壽誕禮,一般在四十歲以后開始舉行。生日那天有慶生儀式,親友送壽禮致賀。最后一道人生儀禮是喪禮,誰也逃脫不了。中國人重視送亡,喪禮發達。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親戚朋友都來吊唁熱鬧。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們要奉上挽聯、挽幛或禮品、禮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內入殮安葬。拜賀慶吊之禮顯示了人們相互扶助的社會合作精神與社會團結的氣象。 中國人的禮制精神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結交比他地位低的人會得到很好的社會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僅是禮貌的姿態,或僅為禮儀性的表示,而是要有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尊重。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恭敬,禮節就成為了虛套,這就不符合傳統的禮義標準。傳統禮俗中誠敬謙讓,和眾修身的禮義原則在當代社會仍然值得提倡。當然現在我們對傳統禮俗的繼承是一個復雜問題,需認真辨析,擇善而從。

中國傳統禮儀有哪些

4,中國傳統禮節有哪些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之稱,“禮”在傳統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等等。這里的“禮”包含了傳統禮制的精神原則與傳統禮儀行為兩大部分,禮義是禮制的精神核心,禮儀制度是禮義精神的外在表現,二者關系密切。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傳統禮儀擇要介紹:行走之禮——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系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見面之禮——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傳統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于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托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著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現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習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入坐之禮——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盡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盡量靠后,所謂“虛坐盡后”。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飲食之禮——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后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后,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嘗”。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拜賀慶吊之禮——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吊中有許多儀禮俗規。拜賀禮一般行于節慶期間,是晚輩或低級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如古代元旦官員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行拜賀禮時,不僅態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慶吊之禮,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經歷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若干階段,圍繞著這些人生節點,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禮儀。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誕生禮自然隆重熱鬧。嬰兒滿月時,親戚朋友紛紛上門恭賀,并饋贈營養食品與幼兒鞋帽衣物。小孩長大成人時要行成年禮,成年禮在中國傳統社會稱為冠笄之禮。男子20歲行加冠禮,重新取一個名號,表示該男子具有了結婚、承擔社事務的資格。女子15歲行綰發加笄禮,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齡。現代成年禮的年齡在18周歲,學校舉行集體的成年宣誓儀式,強調青年人的成年意識。婚嫁是人生的大事,傳統社會十分看重。傳統婚禮有六道程序,所謂“周公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宋代簡化為納采、納幣、親迎三禮。婚禮的高潮在親迎,新郎要到女家親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婦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結發禮與合巹禮。大婚之日,親友紛紛前來恭賀,主人要大宴賓客。壽誕禮,一般在四十歲以后開始舉行。生日那天有慶生儀式,親友送壽禮致賀。最后一道人生儀禮是喪禮,誰也逃脫不了。中國人重視送亡,喪禮發達。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親戚朋友都來吊唁熱鬧。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們要奉上挽聯、挽幛或禮品、禮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內入殮安葬。拜賀慶吊之禮顯示了人們相互扶助的社會合作精神與社會團結的氣象。中國人的禮制精神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結交比他地位低的人會得到很好的社會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僅是禮貌的姿態,或僅為禮儀性的表示,而是要有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尊重。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恭敬,禮節就成為了虛套,這就不符合傳統的禮義標準。傳統禮俗中誠敬謙讓,和眾修身的禮義原則在當代社會仍然值得提倡。當然現在我們對傳統禮俗的繼承是一個復雜問題,需認真辨析,擇善而從。
(* ̄3 ̄)╭??小花花砸你
行走之禮、見面之禮、入座之禮、飲食之禮、拜賀慶吊之禮等。1. 行走之禮——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系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2. 見面之禮——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傳統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于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托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著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現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習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3. 入坐之禮——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盡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盡量靠后,所謂“虛坐盡后”。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4. 飲食之禮——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后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后,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嘗”。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5. 拜賀慶吊之禮——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吊中有許多儀禮俗規。拜賀禮一般行于節慶期間,是晚輩或低級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如古代元旦官員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行拜賀禮時,不僅態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慶吊之禮,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經歷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若干階段,圍繞著這些人生節點,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禮儀。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誕生禮自然隆重熱鬧。嬰兒滿月時,親戚朋友紛紛上門恭賀,并饋贈營養食品與幼兒鞋帽衣物。小孩長大成人時要行成年禮,成年禮在中國傳統社會稱為冠笄之禮。男子20歲行加冠禮,重新取一個名號,表示該男子具有了結婚、承擔社事務的資格。女子15歲行綰發加笄禮,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齡。現代成年禮的年齡在18周歲,學校舉行集體的成年宣誓儀式,強調青年人的成年意識。婚嫁是人生的大事,傳統社會十分看重。傳統婚禮有六道程序,所謂“周公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宋代簡化為納采、納幣、親迎三禮。婚禮的高潮在親迎,新郎要到女家親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婦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結發禮與合巹禮。大婚之日,親友紛紛前來恭賀,主人要大宴賓客。壽誕禮,一般在四十歲以后開始舉行。生日那天有慶生儀式,親友送壽禮致賀。最后一道人生儀禮是喪禮,誰也逃脫不了。中國人重視送亡,喪禮發達。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親戚朋友都來吊唁熱鬧。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們要奉上挽聯、挽幛或禮品、禮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內入殮安葬。拜賀慶吊之禮顯示了人們相互扶助的社會合作精神與社會團結的氣象
一、居 家1、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2、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3、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4、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5、徐行后長,不疾行先長。6、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7、不在長者座前踱來踱去。8、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限。9、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腳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臥如弓。10、同桌吃飯不另備美食獨啖。11、不挑剔食之美惡。12、食時不嘆,不訓斥子弟二、在 校1、升降國旗及唱國歌、校歌時,肅立示敬。2、師長上下課時,起立致敬。3、向師長質疑問難,必起立。4、路遇師長,肅立道旁致敬。5、聽講時,應端坐或直立;不支頤交股,彎腰,翹足。6、考試時,不交頭接耳,或左顧右盼。7、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三、處 世1、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2、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3、口為禍福之門,話要經一番考慮再說。搗見失意人,不說得意語;見老年人,不說衰喪話。4、交淺不可言深,絕交不出惡聲。5、不侮辱人,不向人開玩笑。6、與殘疾人會面,須格外恭敬。7、于肩挑小販苦力,莫討便宜。8、施恩求忘,受恩必報;開罪于人須求解,開罪于我應加恕。9、善人自當親近,須要久敬;惡人自當敬而遠之。10、遇事要鎮靜,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11、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12、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4、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須造門請問。四、聚 餐1、座有次序,上座必讓長者。2、入座后不橫肱,不伸足。3、主先舉杯敬客,客致謝辭。4、主人親自烹調,須向主人禮謝后食。5、主人敬酒畢,正客須回敬主人。6、舉箸匙,必請大家同舉。7、用箸夾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8、箸匙不向碗盤頂心取菜取湯。9、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攪。10、匙有余瀝必傾盡,方再入公食器中。11、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反回公器中。12、箸匙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13、食勿響舌,咽勿鳴喉。14、公食以不言為原則,須言亦應避免唾沫入公器中。15、咳嗽必轉身向后。16、勿叱狗,不投骨于狗。17、碗中不留飯粒。18、不對人剔牙齒。19、客食未畢,主人不先起。20、起席,主遜言慢待,客稱謝。21、宴畢,主人進巾進茶。五、出 門1、衣冠不求華美,惟須整潔。2、見長者,必趨致敬。3、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4、路上不吸煙,不嚼食物,不歌唱。5、乘車見長者必下,見幼者亦須與之頷首為禮。6、夜必歸家,因事不能歸時,必先告家人。7、車馬繁雜沖區,不招呼敬禮。8、不立在路上久談。9、不走馬路中間,越路須先向左右看清,不可與汽車爭路。10、行走時,步履宜穩重,并宜張胸閉口,目向前視。11、遇婦女老弱,應盡先讓路讓座。12、途次有人問路,須詳為指示;問路于人,須隨即稱謝。13、一人不入古廟,兩人不看深井。14、逢橋先下馬,過渡莫爭船。15、在舟車上或飛機上,不探首或伸手出窗,并不得隨便涕痰。六、訪 人1、先立外輕輕扣門,主人讓入方入。2、入內有他客,主人為介紹,須一一為禮,辭出時亦如之。3、入內見有他客,不可久坐;有事,須請主人另至他所述說。4、坐談時見有他客來,即辭出。5、坐立必正,不傾聽,不嘩笑。6、不攜一切動物上堂。7、主人室內之信件文書,概不取看。8、談話應答必顧望。9、將上堂,聲必揚。10、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有后入者,闔而勿遂。11、主人欠伸,或看鐘表,即須辭出。12、飯及眠時不訪客。13、晉謁尊長,應先鞠躬敬禮,然后就座;及退,亦然。14、與長官尊長,及婦女行握手禮時,應俟其先行伸手,然后敬謹與握。15、訪公務人員,必先問明其上班鐘點,不可久坐閑談。16、訪客不遇,或留片,或寫字登留言牌。七、會 客1、見先致敬,熟客道寒暄,生客請姓字住址。2、及門先趨,為客啟闔。3、每門必讓客先行。4、入門必為客安座。5、室內有他客,應與介紹,先介幼于長,介卑于尊,介近于遠,同倫則介前于后。6、敬茶果先長后幼,先生后熟。7、主人必下座,舉杯讓茶。8、客去必送致敬,遠方客必送至村外或路口。9、遠方客專來,須備飲食寢室,導廁所,導沐浴。10、遠方客去,必送至驛站,望車開遠,始返。八、旅 行1、將遠行,必辭親友,祭祖辭親。 2、遠到目的地,必先拜訪有關人士。3、歸來必謁親友,或略送土物。4、遠行之親友辭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贈物,或宴餞。5、遠方客來拜訪,須往答拜,或設宴接風。6、旅人歸來拜,須詣回拜,或設宴洗塵。7、受人之送行及餞別,達到所在地,須一一函謝。8、人之接風或洗塵畢,須還席。9、入境問禁,入國問俗,入門問諱。10、入國不馳,入村里必下車馬。九、對 眾1、他人正談話,不在中間插言。2、兩人對談,不向中間穿走。3、不高聲喧嘩擾亂他人視聽。4、不橫坐,不橫腿,不捫腳。5、不隔席談話。6、坐不掀起椅凳之后方。7、衣帽不加于他人之衣帽上。8、不向人噴水吐痰。9、不向人呵欠,舒伸,嚏噴。十、饋 贈1、禮尚往來,來而不往,往而不來,皆非禮也。2、賜人不曰來取,與人不問所欲。3、贈人物品,必謙必敬。4、贈人物品,外必用包裹,婚喪慶壽例外。5、平素贈物,座有他客,須避觀聽,遠來及初晤,可不避。6、受贈先略謙辭后受,稱謝,逾日須往拜。7、長者賜,不敢辭。
文章TAG:中國中國禮儀禮儀禮儀文化中國禮儀文化

最近更新

  • 胸肌訓練,怎么鍛煉胸肌

    怎么鍛煉胸肌胸肌的訓練主要靠俯臥撐。。。。。。建議兩到三天一次訓練,每組20次左右,每次練五組,在練習俯臥撐的時候要掌握肌肉收和放的技巧,當身體下去時,一個3秒左右的過程,起來的時 ......

    哈爾濱市 日期:2023-05-06

  • 村里的故事,求鄉村兒童故事或農村生活趣事文章一篇

    求鄉村兒童故事或農村生活趣事文章一篇豐富多彩的鄉村生活時刻縈繞在我的腦際,采擷幾朵鄉村生活的“小花”送給你們我親愛的朋友。秋姑娘邁著輕盈的腳步悄悄地來到人間。她走過高梁地,地里的高 ......

    哈爾濱市 日期:2023-05-06

  • 孕婦可以喝什么飲料,孕婦哪些飲料不適合喝?

    孕婦大量喝汽水會消耗一些鐵,可能會導致貧血,同時,經常飲用碳酸飲料容易引起骨質疏松,從而導致孕婦和胎兒缺鈣,最適合孕媽媽飲料的是白開水,礦泉水和淡茶也可以適當飲用,也可以適當喝鮮奶 ......

    哈爾濱市 日期:2023-05-06

  • 金磚國家的由來,金磚四國由四個英文名字組合而成

    金磚Shikoku”來源于英文單詞BRICss,指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由這四個英文名字的首字母組合而成國家,因為“BRIC”的發音和磚的發音相似,所以叫“金磚四國”,2.金磚 ......

    哈爾濱市 日期:2023-05-06

  • 蔡倫造紙術,蔡倫真的是造紙術的發明者嗎

    蔡倫真的是造紙術的發明者嗎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而蔡倫不是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是東漢的一個宦官,他只是總結了前人造紙術的經驗,在公元105年改進了造紙術.所以后來有人就稱這為 ......

    哈爾濱市 日期:2023-05-05

  • 陳麻婆豆腐總店,陳麻婆豆腐老店在哪里哦求地址

    陳麻婆豆腐老店在哪里哦求地址西玉龍街197號。2,成都正宗陳麻婆豆腐在哪成都最正宗的陳麻婆開的很久的店在:西御龍街做55路就在西御龍站下車然后過街對門就是在街邊邊上你一下子就看到了 ......

    哈爾濱市 日期:2023-05-05

  • 西柚減肥法,西柚減肥法有無用

    本文目錄一覽1,西柚減肥法有無用2,西柚一周減肥食譜3,西柚怎么吃減肥4,什么是西柚減肥法具體如何操作5,西柚減肥法好嗎1,西柚減肥法有無用西柚減肥法的確有1定的科學道理,但是西柚 ......

    哈爾濱市 日期:2023-05-05

  • 豬肝炒韭菜,豬肝和豬肝可以一起炒嗎?

    韭菜煮好后倒入豬肝,翻炒一分鐘,加鹽和雞精調味即可食用,豬肝和豆腐干和韭菜可以一起炒,食物沒有可比性,6倒入韭菜翻炒,4倒入豬肝翻炒,可在豬肝炒至變色后食用,再用韭菜翻炒均勻,使豬 ......

    哈爾濱市 日期:2023-05-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来宾市| 昆明市| 临沧市| 高雄县| 遂平县| 馆陶县| 久治县| 靖安县| 福建省| 个旧市| 逊克县| 多伦县| 株洲县| 汶川县| 仪征市| 赞皇县| 大洼县| 孝感市| 商河县| 乾安县| 南川市| 大丰市| 庄浪县| 马公市| 即墨市| 延寿县| 永善县| 嘉荫县| 钟山县| 台州市| 栖霞市| 皮山县| 莱西市| 久治县| 南昌县| 淮安市| 丹江口市| 张掖市| 自治县| 蒙城县| 乌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