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系明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是目前大陸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宮廷檔案中含有幾份清代狀元卷),價值連城,從那一天起,中國的博物館開始了百年之旅明趙秉忠狀元卷的真本是在平遙文廟還是在青州博物館,還是在別的什么地方...,此狀元卷現存于山東青州博物館。
此狀元卷現存于山東青州博物館。本卷系明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是目前大陸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宮廷檔案中含有幾份清代狀元卷),價值連城。它填補了我國宮廷檔案空白,是研究我國科舉制度和明史的重要文獻,系國家一級文物。這件保存良好的珍品為19折冊頁,每折通高47.6厘米,寬14.1厘米。封面、封底均為全綾裝裱。卷首頂天朱書“第一甲第一名”六字,為當時的皇帝朱翊鈞御書下鈐“彌封關防”長印,占一折。下為正文,凡15折,每折6行,為1厘米見方工整小楷,共2460字,精辟闡述了改善吏治、興邦治國的對策,主張“實心先立”、“實政繼舉”才能天下太平安樂,具有重要的歷史、現實意義;并附有作者上三代簡歷。后3折列著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張位等9位讀卷官和1位印卷官的職銜與姓名
2、中國第一座博物館在什么地方?開在什么時間?中國第一座博物館由清代狀元張謇一手創立,到今年已經整整100年了。1894年,41歲的張謇中了狀元,而就在1895年張謇金榜題名的第二年,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極大地刺激了這位清末狀元,他在自己的日記中寫下了“幾罄中國之膏血,國體之得失毋論矣”的悲憤與憂慮,張謇決定開始自己的實業救國之路。他創辦了以大生紗廠為代表的一系列近代工廠,狀元辦廠成為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在創辦實業的同時,張謇也致力于教育:開辦師范學校、商業與醫學等專業學校。他強調學生應到自然中去學習,為了便于學校師生“觀摩研究”,張謇決定籌辦一所博物館。1905年1月14日,“南通博物苑”破土動工,從那一天起,中國的博物館開始了百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