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漢朝的河南郡以及唐朝的河南府中的“河”,都是指黃河。公元627年,唐朝皇帝李世民設置河南道和河北道,河南道轄境在黃河之南,所以得名,在歷史上,黃河則是河南、河北的分界線,也有觀點認為河南和河北的劃分,不是因為黃河,而是因為漳河,而且黃河流進河南省境內的一段,與河南、河北的分界地區還相差很遠。
1、河南、河北的河指哪條河?
河南、河北從歷史上來說即從命名上指的是黃河,黃河以北作為河北省,黃河以南作為河南省。我國有很多省級行政區都是以重要地理事物的相對方位來的命名的,比如有河南河北(黃河為界)、山東山西(太行山為界)、湖南湖北(洞庭湖),廣東廣西(西江江邊的一個古代交通樞紐“廣信”),河南,簡稱豫,因大部分位于黃河以南而得名,位于黃河的中下游。
河北同樣因位于黃河下游以北而得名,但很多人會提出疑問,從現在的地圖來看,黃河基本都在河南省內,根本就沒有作為兩省的分界線。事實上黃河從古至今經歷了多次的改道,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經過改道后所存在的黃河段,由于黃河經過了黃土高原,使得其含沙量十分巨大,因此非常容易淤積,黃河有著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說法。
2、河南河北以哪條河做劃界?
對于中國三十多個省、區,存在著幾對相互對應的省、區,比如廣東、廣西,湖南、湖北等等。其中,就河南和河北來說,歷史上是因為分別地處黃河以南、黃河以北而得名,類似于洞庭湖兩邊的湖南、湖北,不過,也有觀點認為河南和河北的劃分,不是因為黃河,而是因為漳河,而且黃河流進河南省境內的一段,與河南、河北的分界地區還相差很遠。
那么,問題來了,河南、河北的分界線是黃河還是漳河呢?現在,說漳河是河北省、河南省的分界線,是比較合適的,但是在歷史上,黃河則是河南、河北的分界線。一方面,就現在的情況來說,漳河發源于山西長治,下游作為界河在經過區段劃分河北省與河南兩省邊界,到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合流衛河,稱衛漳河、衛運河,進入海河水系的南運河,
就下面的地圖來說,臨漳縣就是因為臨近漳河而得名,漳河處在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和河南省安陽市之間。也即漳河北方主要是河北省,南方則是河南省,二但是,就歷史上來說,黃河則是河南、河北的分界。早在漢朝時期,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這里提到的“河”指黃河,而河東、河內、河南謂“三河”,是以黃河為坐標界定的區域。
其中,河南則指洛陽,對于漢朝的河南郡以及唐朝的河南府中的“河”,都是指黃河。公元627年,唐朝皇帝李世民設置河南道和河北道,河南道轄境在黃河之南,所以得名,與此相對應的是,河北道轄境在黃河之北,故名。三眾所周知,元朝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在元朝時期,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河南江北行中書省),簡稱“河南江北”或“河南江北省”,在當時民間多簡稱為河南省、江北行省。
河南江北行中書省轄境包括今江蘇,安徽北部、河南全境、湖北北部、山東西南部、南與江浙行省,湖廣行省接壤,對于今天河南省的區劃,雖然和元朝的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存在不小的差距,不過二者在名稱上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對應關系。而就今天的河北省,則大致和元朝的中書省相應,四最后,從元朝的區劃地圖可以發現,黃河流經河南江北行中書省、中書省的一段,大致和這兩個省的分界線相吻合。
3、河南河北是哪個河作為分界線的?
河南河北分界,古時指的是黃河,不過確切的說,現在有條漳河(漳河,中國華北地區海河水系的南運河支流。上游由兩河合一,一為清漳河、一為濁漳河,均發源于山西長治,下游作為界河在經過區段劃分河北省與河南兩省邊界,到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合流衛河,稱衛漳河、衛運河,進入海河水系的南運河,漳河流經三省四市21縣市區,長約412公里,流域面積為1.82萬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