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荊州失守后,關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廖化前往上庸借兵,可見關羽不愿將荊州拱手讓給東吳。關羽并沒有把諸葛亮的話放到心里去,直至荊州失守,他才悔之晚矣,但即使這樣,劉表在荊州統治依然長達二三十年,其間雖然也有袁術、孫堅、孫策、孫權等實力有限的敵人覬覦荊州,劉表還是能基本確保荊州無失。
1、劉備怎么做才能避免荊州失守,保住關羽一命?
蜀國疆域狹窄,資源、人口匱乏,人才不足,是其終不能統一天下的最主要原因,加上后來荊州、上庸諸郡的丟失,便完全成為了偏倚一方的小國。假設能得到一些魏吳的良將賢臣,時間設在諸葛亮入川之時:以張遼、龐德為關羽的領軍先鋒,文聘、滿寵、賀齊守南郡,劉劭、田豫加上趙累、習珍守荊州東南,郝普、潘濬、傅士仁等守荊州,聯絡上庸諸郡,與劉備、孫權相約出漢中、合肥伐魏,可以見到成功的希望!,
2、如果諸葛亮不派關羽守荊州,派別人去守,荊州會不會失守?
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也算是三國迷中的一個假設公案。首先說一點,安排關羽督荊州事的并不是諸葛亮,他哪有任命地方大員的權力?劉備入川時安排諸葛亮、關羽留守江陵,后來益州戰事緊張又把諸葛亮、趙云調往益州助戰,關羽才真正成為荊州一哥,這一守就是五年,直至最后戰死,荊州全丟。荊州能不能守住,既與守軍的軍事力量有關,更與敵人的實力和戰略有關荊州乃四戰之地,說起來的確不是很守,
但即使這樣,劉表在荊州統治依然長達二三十年,其間雖然也有袁術、孫堅、孫策、孫權等實力有限的敵人覬覦荊州,劉表還是能基本確保荊州無失。特別是在荊州的北大門,劉表先后安排張繡駐守宛城、劉備駐守新野,作為與強大的曹操之間的軍事緩沖,直到曹操騰出手來,真正想取荊州,老邁的劉表一點辦法都沒了。由此可見,在絕對的軍事優勢面前,荊州是任誰都守不住的,
呂蒙曾在215年就輕松奪走了關羽鎮守的荊南三郡,說明吳國如果志在必得的話取下整個荊州都不是問題只要關羽軍隊一天駐扎在上游區域,對孫權來說就會如鯁在喉,順長江東下只到建業的危險實在太大了。日后讓清廷極其難受的太平軍,就是從武昌順流只取南京,這一點稍微有點戰略眼光的人都會很容易發現,孫權及其智囊就不用說了,
所以,孫權吞下整個荊州的念頭在劉備搞掂益州、漢中、上庸三郡后更加強烈,遲早會對荊州下手。加之趁關羽率主力北上伐魏,一波流就奪取了荊州治所江陵、公安,除了關羽有沒人能守住荊州呢?可能也是有的,但必須具備苛刻的前提事實上,關羽已經是劉備集團的武將中鎮守荊州的最好人選了,其他任何一個都還不如關羽。即使諸葛亮也與關羽一起親自坐鎮,一樣會丟掉,只要孫權下定全力奪取的決心,這個沒什么好討論的,
如果說有人能守住的話,只有一個前提:劉備集團的大本營設置在江陵,劉備本人也在此坐鎮。如果是這樣的戰略安排,就等于向孫權表明,誰來取江陵,劉備就會與誰拼命,并且是一把全押的拼命,問題是,這樣的可能性是沒有的,取不下益州,劉備集團在荊州也一定呆不下去。結論就是,幾方的戰略態勢決定了孫權必定要占取荊州,不用關羽,換劉備之外的其他人守會丟的更脆,這是道無解的難題。
3、從荊州失守到夷陵之戰,對蜀漢影響有多大?
劉備當初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在《隆中對》策略中指出,據荊州,益州為根據地,派一上將北取曹魏,則霸業可成,他們也是這樣做的,先向孫權借得南郡作為落腳點,與孫權聯盟,通過赤壁之戰打曹操,占了荊州四郡,成功完成了屌絲逆襲,此時兵強馬壯,文有臥龍,鳳雛等謀士,武有關羽,張飛,趙云等大將。獲得荊州后,劉備留下關羽鎮守,帶著其他人員浩浩蕩蕩向益州進發,經過一系列惡戰劉璋投降,又經過幾句戰爭得了漢中,至此劉備成功上位,建立蜀國,成為了蜀中王,
東線的關羽也向北擴張,也取得了水淹七軍的勝利,嚇得曹操只想遷都。后來,孫曹聯合打敗了關羽,孫權奪了荊州,使劉備既失了一只胳膊,又丟了一個重要的戰略根據地,劉璋決定征伐江東,收服失地,為兄弟報仇,出征前夕,二弟張飛被殺,兇手逃到東吳,這更加深了劉備東征的決心,他不顧諸葛亮,趙云等人的勸阻,一味孤行,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一把火燒得全軍覆滅,劉備托孤白帝城,抑郁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