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子中,一個電子可以在不輻射電磁波的情況下,在某些特定的圓形軌道上運動,然后原子處于穩定狀態,具有一定的能量;2.電子以V的速度繞原子核做半徑R的圓軌道運動,只有電子的角動量L等于,玻爾理論,關于原子結構的理論,這是玻爾在1913年提出的,首先,波爾理論中有三個假設:1,這只是氫原子的基態軌道半徑,orbit半徑means半徑當原子處于某一能級時,氫原子半徑r1的基態軌道,即波爾半徑,一般用a0表示。
玻爾理論,關于原子結構的理論。這是玻爾在1913年提出的。它基于盧瑟福的原子模型和普朗克的量子概念。玻爾的行星模型,假設氫原子核外的電子以一定的線性軌道圍繞原子核運行,就像太陽系中的行星圍繞太陽運行一樣。這是一種科學的類比方法。
首先,波爾理論中有三個假設:1。在原子中,一個電子可以在不輻射電磁波的情況下,在某些特定的圓形軌道上運動,然后原子處于穩定狀態,具有一定的能量;2.電子以V的速度繞原子核做半徑 R的圓軌道運動,只有電子的角動量L等于。即L=mvr=nh/2π,其中h為普朗克常數。3.當原子從高能定態躍遷到低能定態時,即電子從高能Ei的軌道躍遷到低能Ef的軌道時,需要發射一個頻率為μ的光子,hμ=Ei-Ef。我覺得高中課本里沒有提到是因為有些東西超出范圍了。我們開始推導:設一個質量為m,電荷為e的電子在速度為半徑 Rn的軌道上以速度Vn做圓周運動,庫侖力取為向心力,于是有:mVn2/Rn=K*e2/Rn2由第二條假設,有:mVnRn=nh/2π,即VN = NH/2。獲得證書
不,在微觀體系中,我們不能把“軌道”理解為實際的軌跡,而是理解為“運動狀態”,就像光學中的“模式”一樣。一個軌道對應一個電子的一個運動狀態(或者可能是幾個簡并運動狀態)和波函數的一部分。(沒有教科書這么說,但我是這么理解的。)在量子力學中,電子并不是真的繞著原子核做圓周運動,而是以一定的概率一會兒出現在這里,一會兒又出現在那里,這就是所謂的電子云模型。orbit半徑means半徑當原子處于某一能級時。氫原子半徑r1的基態軌道,即波爾 半徑,一般用a0表示。這只是氫原子的基態軌道半徑。電子并不總是在基態運動,但也可能在更高的能級上運動。而且運動不是圓形的,而是有一定概率的隨機。基態是最穩定的狀態。只能說氫原子最有可能處于這種狀態,電子與原子核的距離最有可能是這個值,而不能說電子以a0 as 半徑繞原子核運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