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分荊州,使得他擁有了下一步進攻荊州的出發地,使得荊州的核心地域江陵和公安暴露在一江之隔的東吳兵鋒之下。作為北伐的基地,荊州是不會還給孫權的,那就是在荊州的分配上,雙方的所得極為懸殊,諸葛亮的《隆中對》里,就有著對荊州的絕對要求,他的本意是占領整個荊州,讓劉備的勢力退出去。
1、吳蜀分荊州后,劉備為何不加強對荊州的防務?
赤壁之戰后,劉備和孫權圍繞著荊州進行了一場博弈。到最后,發生了戲劇性的結果,那就是在荊州的分配上,雙方的所得極為懸殊。荊州落入孫劉聯盟手中六個郡,孫權只占有了江夏郡,而剩下來的南郡、長沙、桂陽、零陵、武陵這五個郡都落入了劉備手中,這些郡中,南郡是孫權借給劉備的。這個郡是孫權為了他的全據長江的戰略目標,必然要保有的,
那么,為什么孫權要將南郡借給劉備呢?這是劉備的要求、魯肅的斡旋和孫權的考慮一起作用的結果。劉備為了他的《隆中對》計劃的實施,需要一塊能夠入川和北伐的基地,這就必須要占有南郡才能實現。為了借南郡,劉備不惜親身犯險,到東吳去和孫權商量,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周瑜趁機上書孫權,請求扣押劉備,吞并劉備的勢力。雖然孫權沒有聽從周瑜的建議,可事后得知情況的劉備還是被嚇出了一身冷汗,
而魯肅則是從聯劉抗曹的戰略出發的。當時東吳雖然已經全據長江,可是形勢十分不利,當時南郡的江陵孤懸長江以北,而長江以南的地區被劉備占領。等于是東吳的力量在前面抵抗著曹操的壓力,而劉備則躲在東吳的后方發展實力,這對東吳是不公平的,如果將南郡借給劉備,那么東吳就將長江上游的防務轉交給了劉備。東吳則可以將主力集中在淮南發動攻勢,
這樣,就能夠在對曹作戰中占據主動。事實也是如此,在將南郡借給劉備后,劉備派大將關羽鎮守江陵,抗擊了曹軍的多次進犯,而東吳則集中兵力在淮南進攻,給了曹軍以很大的打擊。在這一段時間里,曹操的勢力被壓制在淮河一線,不能南下,最后是孫權的打算。孫權的打算跟魯肅是不同的,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是為了趕劉備離開荊州。
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等于是給劉備打開了一扇門,不管劉備入川也好,北伐也好,只要劉備得到了新的落腳點,孫權就會要求劉備將整個荊州歸還東吳,也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孫權才將荊州借給劉備,寧可自己在荊州的劃分上暫時吃虧。劉備也是在口頭上應允了這種說法,給了孫權以取得整個荊州的希望,但是,劉備的允諾是含糊其辭的,他為了《隆中對》的實施,是根本不可能歸還南郡的。
所以他就采取了以借為名義,而實際上拖著不還的策略,但是,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孫權自己占一個郡,讓劉備占五個郡,孫權忍了,孫權要去奪取西川,劉備不同意,孫權取消了行動,也忍了。但是,等到劉備奪取了西川,這個時候孫權忍不了了,劉備占領了西川,有了自己的根據地,本就該將借的荊州歸還孫權了。可是,劉備到了這個時候,依然裝傻充愣根本就不提這個茬,這讓孫權沒辦法,只能主動去找劉備索要荊州,
劉備的回答也很干脆,那就是自己正在準備去打涼州,如果拿下了涼州,就把整個荊州全部歸還孫權。孫權得到這個消息,簡直氣炸了肺,其實,諸葛亮的《隆中對》里,就有著對荊州的絕對要求。作為北伐的基地,荊州是不會還給孫權的,而且,《隆中對》里的戰略規劃是兩路分兵北伐,在向秦川出兵的時候,也就是荊州一起出兵的時候。
哪有可能先打下涼州,再歸還荊州的可能?這一看就知道是劉備的敷衍之詞,根本就沒有什么誠意,孫權的看法也是這樣的。他對劉備回答的判斷就是,“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這樣一來,忍無可忍的孫權就發動了湘水之爭,出兵奪取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聞訊率領益州的軍隊來爭奪,雙方進入對峙狀態,大戰一觸即發,就在這個時候,曹操進攻漢中的消息傳來,劉備怕益州有失,所以和孫權講和,雙方以湘水為界,平分了荊州,
從此,湘水以東的江夏、長沙和桂陽三郡歸孫權,湘水以西的南郡、武陵、零陵三郡歸劉備。雙方重結盟好,各自退兵,看似一場風波就此風平浪靜,雙方平分荊州也比較公平,從總體來看,劉備分得的三個郡里,武陵和零陵其實價值很低,這兩個郡當時開發程度低,很多地區還屬于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際上,劉備只是分得了南郡這個北伐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