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北特產有哪些土特產水果
中江柚。
引自福建的文旦柚系品種
中江柚,以獨特的風味著稱,屬于文旦柚系品種,引自福建,首栽于永安鄉,母樹在中江永安鄉場鎮。
中江柚單果重2.5-3斤左右,倒卵圓形,金黃色,果上有油胞、芳香,果皮薄,可食比例大;果肉乳白微黃、脆嫩化渣、酸甜適度、汁多味美,營養豐富,有止咳,化痰,順氣,平喘的藥用功能,可溶性固形物達11.6%,果實較耐貯藏。中江柚屬于早熟品種,9月下旬-10月上旬成熟;樹勢中庸,易栽培,易豐產,一年栽,3-4年可試花掛果,6-7年可豐產,畝產可達5000斤以上。其缺點是易裂果,裂果率可達10-20%,故應選擇6-7月份水源能解決的地方發展栽培
2. 河北的特產水果
開口杏,柑橘,小櫻桃,黃金梨,酸棗,無花果,石榴。
3. 河北特產的水果
景縣粉玍大是河北省衡水市景縣的特產美食。景縣粉玍大做工精細、口感好、份量足,深受當地人喜愛。
玍大(音ga da),這個怪怪的名字對一些人來說也許感到陌生,然而對衡水景縣人來說,這卻是他們很普通的一種傳統食品。它是把綠豆湯和成糊狀,在平底鍋上攤成餅,烙一面,待熟后折疊成三角狀或四角狀,然后采用涼拌、炒、燉等方式食用。
景縣人吃粉缶大的習俗已流傳了五六百年的時間。永樂初年,一群以李姓居多的山西移民遷到離連鎮不遠的一個地方定居。這里土地貧瘠,李姓居民便以攤缶大(當地人將粉皮也歸入其類)、做粉皮等買賣為生。他們攤了粉缶大去連鎮、孫鎮等集市上去賣,因做工精細、口感好、份量足,不久便遠近聞名,人送村名缶大李。后來,缶大李逐漸演變成缶大莊。
數百年來,做粉缶大的技術由缶大莊逐漸傳至鄰近的焦莊、趙莊等村。吃粉缶大的習俗也逐漸遍及景縣全境及毗鄰的阜城縣幾個鄉鎮。相傳,舊時京津地區售的粉缶大也是景縣人制作的。粉缶大在歷史上相當一段時期,是以景縣特產的面貌出現的。
1981年景縣地名普查時,缶大莊因系生僻字村名,又因該村已發展為蘇、王兩姓居多,遂改名為蘇王莊。如今,蘇王莊的村民早已不靠攤粉缶大為生。雖然時代變遷了,“缶大莊”人的謀生方式改變了,但他們吃粉缶大的習俗一直沒變。每當逢年過節或來客人時,村民們都要做些特好的粉缶大,變著花樣做成各種菜肴來招待客人。
像蘇王莊一樣,景縣的大多數鄉村也持續地傳承著吃粉缶大的習俗。在景縣鄉間,經常會看到騎著自行車或摩托車賣粉缶大 的生意人。城里的蔬菜門市部也兼賣這種小吃。在景縣的一些酒店,針對當地消費群體的飲食特點,采用現代烹飪方式,把傳統的粉缶大做成許多頗具現代氣息的地方特色菜,如糖醋粉缶大、醋溜粉缶大、缶大湯等,很受人們歡迎。一些景縣人在衡水開的酒店也有這種地方特色菜,非常受顧客青睞。
景縣金銀花是河北省衡水市景縣的特產。景縣金銀花又稱雙花,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綠纏繞木質藤本植物。景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大運河西岸。全境呈馬蹄形,由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坦。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12.5 ℃ ,年平均降水量554毫米。景縣氣候、土壤環境特別適合金銀花的生長。
關于金銀花名字的來歷,禹州流傳有這樣一則故事。古代在禹州西部的伏牛山腳下,有一驛館,驛館邊有一客棧,驛館和客棧的對面是一家山貨鋪,山貨鋪的女主人叫忍冬,她有兩個女兒,長的美麗大方,人見人夸。大的叫金花,小的叫銀花。一年春節時疫流行,過往的公差和商賈都感染了時疫,個個一樣的頭疼發熱,四肢酸懶,咳嗽流涕,渾身無力。大夫們用傳統的方法治療總是不見效,驛館和客棧老板一籌莫展。開山貨鋪的女主人忍冬知道情況后,心想,自己以前也的過這種病,喝完用自己房后長的一種花所煎的湯就好了,何不讓他們也喝碗這花煎的湯試試?她煎好了湯讓女兒送到了客棧,商賈們喝完了,第二天便感覺渾身輕松,癥狀減輕,經過幾天治療大家都痊愈了。客棧老板如釋重負。驛丞知道后,也向忍冬求藥,忍冬煎好后讓女兒們送去,公差們喝完也覺得好了許多,沒幾天就康復了。商賈和公差們打聽到了忍冬母女的名字,他們紛紛向忍冬母女道謝,并打聽用的什么藥。忍冬母女如實相告,他們問這是什么樹上結的花,忍冬母女說不知道,有人望著金花和銀花兩姐妹,靈機一動說:“干脆叫金銀花吧!”從此,公差和商賈們走到那里就把忍冬母女給他們治病的故事講到那里,金銀花的故事便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