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山:觀山位于城西鑒江大橋旁,海拔64.5米,東臨鑒江,南對南宮嶺,山清水秀,古木參天,風景迷人,古跡眾多,被譽為“嶺南百景”之一。觀山原是西晉時期嶺南道教先驅潘茂名的隱居地,相傳人稱“嶺南道祖”的潘茂名在山頂掘井汲泉供丹灶,后于此坐石船白日飛升,故原稱仙山,舊有升真觀,因而得名。觀山成為一座道佛合一的建筑群體,現存有觀山寺、潘仙殿、玉泉寺、玉泉井、升真觀、呂祖殿、報德祠,和山腳下北面水滸處斷崖的釣魚臺、對奕臺和石刻,及藥樹(見血封喉樹,植于清代中期)。觀山寺位于觀山中部,明萬歷年間,高州知府張邦伊創建,主要為紀念“嶺南第一道”潘茂名在此汲泉煉丹,救百姓而建。原為三間兩進建筑,面闊12.1米,進深23米,懸山頂,抬梁式木架構,木雕飛檐。明萬歷和清雍正年間都進行過重修,后合并了玉泉寺,改名觀山寺,供奉潘仙、觀音。1996年再次重修,改奉佛教。在觀山崗頂升真觀稍下處有玉井,相傳井水澄瑩如鏡,可照人須眉,味甘香醇,是潘茂名煉丹之水,玉井已堙,遺跡猶存,“觀山玉井”為高州舊八景(鑒江秋月、茂嶺晴嵐、石船蒼蘚、筆架青峰、潘仙丹灶、觀山玉井、東山樵唱、雙渚漁歌)之一。觀山的西側是革命烈士陵園。高州市博物館現所在地位于觀山。“觀山拂曉”是高州新八景(觀山拂曉、茂嶺飄虹、寶光流影、筆架凌空、陵園映日、引鑒飛龍、潘州望月、緬茄迎風)之一。
南宮庵群:南宮庵群位于城區南關街的南宮嶺,與城西觀山遙遙相對,又稱作“小觀山”。南宮庵群是宗教群體建筑,有復龍庵、寶蓮庵、廽水庵、潘仙祠、清虛觀、雷神廟、天后宮(建于1836年)和建于明崇禎五年(1632年)的文興古橋,南宮嶺臨江是瀛洲島,為高州城八景。復龍庵,位于南宮嶺之巔,始建于北宋后期,明崇禎十七年(1643年)重建。據庵內尼姑代代相傳:此庵原名“福隆庵”,后因明代有一皇太子到此庵避戰亂,許愿重建,故改名“復龍庵”。南宮庵群建筑,包括了佛教中的基本體系,奉祀著佛教中所信仰的基本神祗,既可為研究佛教的分布與流傳提供依據,又可為旅游者提供度假消閑、訪古、尋幽的理想場所。
廣東茂名市玉湖風景區:高州水庫,位于長坡、石龍、平山、東岸、大潮等鎮,分長坡庫區和良德庫區。高州水庫總庫容11.5億立方米,水面面積4千多公頃,是一宗以灌溉、防洪、供水為主,結合發電、旅游、航運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因水色碧綠如玉,故稱玉湖。長坡庫區有石狗嶺、棲龍嶺、大壩、石骨冼太廟、三帝廟、綠水山莊及玉湖等勝景。景區景色優美,是高州最美麗宜人的地方,為高州“紅色之旅”必經地。以高州水庫為主要景區依托建成的玉湖旅游區,集游覽、觀光、休閑、度假、商務于一體,茂名市玉湖風景區于2004年被國家水利部評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長坡舊城:長坡舊城在高州北20公里,是廣東省較古老的、唯一保存較完好的古城池遺址,具有1400多年的歷史。原為電白郡、縣所在地,南朝肖梁時期(503—557年)置電白郡,建城于此。到成化四年(1468年)遷離。有重建的城墻和西城門樓、舊城冼太廟、馮寶公祠、古窯址、蓮花井、陳倉米遺址等景及舊城四景“寶雞升天”、“大榭通天”、“鰲魚吸水”、“石井生蓮”景。高州市政府準備把這里城墻恢復,并建城內古商業步行街,同時建一條沿江路至長坡水庫,使這里成為優美的高級住宅區和旅游區。冼太廟東門200米田垌高突處有唐宋窯址。舊城遺址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價值,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認定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根子荔枝文化旅游區、中國荔枝第一鎮、根子柏橋荔枝貢園:根子鎮是“中國荔枝第一鎮”、“國家荔枝標準化示范區重點鎮”以及“南亞熱帶作物名優基地--國家白糖罌、白臘荔枝生產基地”。根子鎮以荔枝“六最”盛名中外:歷史最久、面積最大、產量最高、品質最優、成熟最早、市場最廣。根子荔枝品種齊全,有白糖罌、白臘、黑葉、桂味、糯米糍、妃子笑、進奉、三月紅等十多個品種。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曾于2000年2月19日到根子鎮元壩村視察工作,并在紅荔閣(觀荔亭)手植“中華紅”荔枝樹,港澳臺同胞、專家、學者、外國客人也紛紛前來考察、觀光。根子鎮被評為“廣東省旅游特色鎮”,根子荔枝文化旅游區是我國“紅色旅游”概念線路高州站的重要景區,被評為“全國農業旅游觀光示范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宣傳片《荔枝紅了》就是在這里取材取景拍攝。根子柏橋荔枝貢園位于根子鎮浮山嶺下柏橋管理區嶺腰村,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了,園內荔枝樹齡多在五百年以上,千年以上的老荔枝樹尚存數十棵。根子柏橋荔枝貢園被譽為“中國荔枝博物館”。據史載,高力士當年貢奉給楊貴妃品嘗的荔枝即摘于此園,因此根子被稱為“大唐荔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因而,這兒出產一種荔枝名為“妃子笑”。自唐朝以來,根子荔枝成為歷朝貢品,曾任清朝兩廣總督的詩人阮元也因此在《嶺南荔枝詞》賦詩道:“新歌初譜荔枝香,豈獨楊妃帶笑嘗。應是殿前高力士,最將風味念家鄉。”貢園入口有一棵相傳是高力士回鄉采荔進貢時拴馬的千年古樹,人稱“拴馬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