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中國企業的稅收種類雖然有很多,但按大的說,主要還是增值稅,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經常聽大家說有沒有好的稅收籌劃方法合理避稅啊,這里所說的避稅,通常也指合法規避上面三種大稅。
這三種稅金產生的基礎不一樣:
工資報酬-個人所得稅
收入-增值稅
利潤-企業所得說
一、個人所得稅
有些稅跟你賺不賺錢沒關系,即使沒賺錢,也要交稅,比如個人所得稅。公司只要有員工,比如月工資超過了3500,則可能就要交個稅。
比如公司只招聘一個員工,稅前工資為6000(已扣除個人承擔的社保和公積金),不管公司業務如何,有沒有收入,有沒有利潤,要交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6,000-3,500)*10%-105=145。
二、增值稅
比如增值稅,你是小規模納稅人,采購價10萬,銷售價比如也是10萬,沒賺錢啊,但是你要按照10萬*3%的稅率交3000元稅,因為你是小規模納稅人,不能抵扣采購的進項稅。就是真么坑爹~~
三、企業所得稅
好吧,企業所得稅是跟利潤有關了吧,為什么說沒有賺錢即沒有利潤也可能要交企業所得稅呢?那是因為是否要交企業所得稅通常有兩個主要影響因素:
第一影響因素:征收方式
公司注冊完成拿到營業執照只意味著公司合法成立了,但是后續還有銀行開戶,稅種核定,稅務報道,購買發票等各項事情,否則公司相當于沒有完成所有流程。
尤其是稅種核定,其結果直接影響了交稅方式和金額。什么叫稅種核定?
“稅種核定”是指公司注冊完成后30天內向公司所在區的稅務大廳和專管員根據公司的實際經營特點和經營范圍,核定企業應納稅種、稅目。
打個通俗的比方,比如生了寶寶,拿到醫院的出生證明,表明寶寶合法出生了,但是后續還要去公安局報個道啊,記錄寶寶出生日期,戶籍,身份證號等信息。同樣對于公司而言,拿到營業執照后,要到稅務局報道,稅務局會根據公司類型,經營范圍等信息,來核定和記錄公司以后要交什么稅,怎么交?
現在很多CEO只關心營業執照是否到手,卻沒有重視或者忽略了后續的稅務報道。
所得稅征收方式分為查賬征收和核定征收,查賬征收是在企業的實際利潤基礎上征稅,核定征收是在企業的實際收入基礎上按照行業的核定利潤率計算核定利潤來征稅(核定利潤=實際收入*核定利潤率)。
通常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以及個別的有限公司,稅務局會把這類企業的企業所得稅的繳納按照核定利潤率的方式來進行。因為中國的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千千萬,這些企業的賬務一般不健全,很難準確計算企業的真實利潤,如果用利潤來讓其交企業所得稅,這個工作難度很大。所以稅務局通常把這類企業按照核定利潤率的方式來交稅。
舉個例子,給大家對比下,稅種核定的結果對后面企業交稅的影響。
比如:
某人成立了一個公司,稅務報道核定稅種時,稅務局認定企業按照核定利潤率來交企業所得稅,利潤率根據行業核定為4%。比如2015年總收入是300萬,那么該家企業要交多少企業所得稅呢?
所以說,如果交稅方式是核定征收的話,是按收入和核定的利潤率來交的,和企業的利潤沒有直接關系。即使是虧損,也要按照收入交稅。
第二影響因素:稅務利潤和會計利潤
企業家CEO經常會看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尤其是利潤表中的利潤情況,通常認為企業如果是在虧損中,就根本不用交企業所得稅。這樣理解是不完全準確的,因為稅務利潤和會計利潤是有區別的,我們通常看的利潤表上的數字是指會計利潤,即記賬算出來的利潤,即企業所有的收入扣除所有的開支后剩余的利潤。
但是稅務利潤的概念不同,下面舉例說明下:
1.比如業務招待費,每個公司基本上多多少少都會發生招待客人的費用,公司花費了多少,會計都會根據報銷金額計入費用。但是對于業務招待費,稅務局的標準是收入0.5%,實際發生額的60%,兩者取小。
案例一:公司2015年度實現收入1000萬,業務招待支出100萬,假如都有對應的發票,利潤表上的利潤額為虧損50萬。
雖然企業花了100萬業務招待費,但稅法取小,只認5萬,那么要調整出來95萬,利潤變成多少了,變成45萬了,企業所得稅要交多少?要交11.25萬!
所以會計利潤不等于會計利潤,所以很多人會有困惑說,為什么我利潤表里沒利潤,怎么還要交企業所得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