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城市已習慣火葬,農村還是土葬,所以老人不想死在城里怕被火燒。有條件的,死在城里的老人也會想方設法運回農村老家安葬,家里有地方的,離城不遠的,能運回的一般都運回農村老家辦理,但從鄉村去城市生活的老人是有思鄉情懷,念念不忘過去,一些思想觀念一時還扭轉不過來,不會趕時髦隨潮流,守舊嚴重。
1、農村人搬到縣城居住幾十年了,老人過世白事怎么辦理?
家里有地方的,離城不遠的,能運回的一般都運回農村老家辦理。城鄉是有區別的,在城市生活,比在落后的鄉村好,但從鄉村去城市生活的老人是有思鄉情懷,念念不忘過去,一些思想觀念一時還扭轉不過來,不會趕時髦隨潮流,守舊嚴重。現城市已習慣火葬,農村還是土葬,所以老人不想死在城里怕被火燒,就是死在城里,死前也要求運回鄉村土葬。
因此,有條件的,死在城里的老人也會想方設法運回農村老家安葬,城市不但被火燒,不且不準作“法事”,只準作遺體告別儀式和開追悼會,而從農村來老人不習慣這一套,又無職無權少親友,親友多在農村,農村土葬,又可以做“法事”,有晚輩來送葬,所以大多都會運回老家。今年陰歷五月初,才過端午節,我父就毫無豫兆的走了,走得非常突然又安靜,睡前還有說有笑,第二天早就叫不醒了,是在美夢中走的,
我市還未建好火葬場,運尸回老家是必然的了。最賤莫過于做孝子,這時都得聽人擺布了,死人錢有忌諱,卻最好賺,運尸才二十多公里,電詢本地的一個,開口就要三千,還不包頭尾,言外之意沒四千辦不了,幸而有競爭,我老家處在與鄰縣地界上,為省錢,常不叫本市的而請鄰縣的,于是一千元包干也行了。依俗例,九十之上老人可做喜喪,法事做的更多更隆重,我想從簡也不行,只好隨鄉俗了,
2、老母親去世,兄弟該怎么辦理喪事?
母親去世了,弟兄多出錢把老母出殯后再算賬,三七二十一最后分攤這才合乎情理。在我身邊我發現有弟兄三人為父母送終而大動干戈的場面,這就不應該了,陳奶奶含辛茹苦養了三個兒子,二0一四年春她病重,正找木工在家里做棺材,棺材做好了,為木工的一千元工資,弟兄三人鬧得不可開交,老小在氣頭上拿著斧頭要劈棺木,我和幾個人前去制止了。
其實賬很好算,每人三百三十元三角就行了,大兒子說母親不是他親生的非要少給,二兒子三兒子針尖對麥芒,就這樣三人發生戰爭。還有一戶也是弟兄三人,父親病故了,三個兒子只有兩個兒子拿錢料理后事,大兒子說母親是他送葬的,這回不出錢,讓老父親在家停留三天無法入殯,這些兒子為父親送終還這樣斤斤計較,我認為父母去世,弟兄幾人出錢辦完喪事讓父母含笑于九泉,然后心平氣和的算賬,這不很好嗎?為什么在送葬父母時發生矛盾沖突?希望這種不文明的行為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