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天下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高清,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毛片

首頁 > 山東 > 濱州市 > 后出師表,后出師表到底是誰寫的

后出師表,后出師表到底是誰寫的

來源:整理 時間:2022-12-19 10:16:01 編輯:好學習 手機版

本文目錄一覽

1,后出師表到底是誰寫的

傳為諸葛亮的《后出師表》,見于《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說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引咎責躬,厲兵講武,當孫權破曹休,魏兵東下、關中虛弱之時,他上此表請求再次伐魏。因為他第一次北伐時有一篇《出師表》,因此這一次的被稱為《后出師表》。
諸葛亮啊

后出師表到底是誰寫的

2,諸葛亮的后出師表全文

后出師表原文(諸葛亮)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于西,又務于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圣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于南陽,險于烏巢,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后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后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后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白話譯文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賊不能并存,帝王之業不能茍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討伐曹魏。以先帝那樣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來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討敵人,是能力微弱而敵人強大的。但是,不去討伐敵人,王業也是要敗亡的;是坐而待斃,還是主動去征伐敵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點也不猶疑。臣下接受任命的時候,睡不安穩,食無滋味。想到要去北伐,應該先南征。所以五月里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兩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愛惜自己啊,而是看到帝王之業不可能局處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著危險,來執行先帝的遺愿,可是爭議者說這不是上策。而敵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對付邊縣的叛亂,東面又要竭力去應付孫吳的進攻,兵法要求趁敵方勞困時發動進攻,當前正是趕快進軍的時機呵!現在謹將這些事陳述如下: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謀臣見識廣博,謀略深遠,但還是要經歷艱險,身受創傷,遭遇危難然后才得安定。現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謀臣也不如張良、陳平,而想用長期相持的戰略來取勝,安安穩穩地平定天下,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點。劉繇、王朗,各自占據州郡;在議論安守策略時,動輒引用古代圣賢的話,大家疑慮滿腹,胸中充斥著懼難;今年不去伐戰,明年不去征討,讓孫策安然強大,終于并吞了江東,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點。曹操的智能謀略,遠遠超過別人,他用兵像孫武、吳起那樣,但是在南陽受到窘困,在烏巢遇上危險,在祁山遭到厄難,在黎陽被敵困逼,幾乎慘敗在北山,差一點死在潼關,然后才得僭稱國號于一時。何況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艱險來平定天下,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點。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謀對付他;委用夏侯淵,而夏侯淵卻敗死了。先帝常常稱贊曹操有能耐,可還是有這些挫敗,何況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證一定得勝呢?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點。自從臣下進駐漢中,不過一周年而已,期間就喪失了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將領及部曲將官、屯兵將官七十余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等士卒一千余人。這些都是幾十年內從各處積集起來的精銳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擁有的;如果再過幾年,就會損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時拿什么去對付敵人呢?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點。如今百姓貧窮兵士疲乏,但戰爭不可能停息;戰爭不能停息,那么耽在那里等待敵人來進攻和出去攻擊敵人,其勞力費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時去出擊敵人,卻想拿益州一地來和敵人長久相持,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點。難于判斷的,是戰事。當初先帝兵敗于楚地,這時曹操拍手稱快,以為天下局勢已定。但是,后來先帝東面與孫吳聯合,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淵掉了腦袋,這是曹操的失策。看來復興漢室的大業快要成功了。但是,后來孫吳改變立場違背盟約,關羽戰敗被殺,先帝在秭歸遭到挫敗,而曹丕就此稱帝。凡事都是這樣,難以預料。臣下只有竭盡全力,到死方休罷了。至于伐魏興漢究竟是成功是失敗,是順利還是困難,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預見的。擴展資料:作者簡介諸葛亮(181—234),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早年避亂于荊州,隱居隴畝,時稱“臥龍”。劉備三顧茅廬,他提出聯合孫權抗擊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此后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劉備稱帝后,任丞相。劉禪繼位,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于是東連孫吳,南收孟獲,頻年出征,與曹魏交戰,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諸葛亮集》。 創作背景這篇文章載于三國時期吳人張儼的《默記》,一般認為是諸葛亮的作品,當作于蜀漢建興六年(228),比《前出師表》晚了一年。此時正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預期成果之時。為消除各方阻礙,在第二次北伐臨行之際,諸葛亮向后主劉禪獻上了這篇《后出師表》。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后出師表》

諸葛亮的后出師表全文

3,后出師表

三顧茅廬:出自諸葛亮《出師表》;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妄自菲薄:出自諸葛亮《出師表》;指過分看輕自己,形容自卑。 作奸犯科:出自諸葛亮《出師表》;指為非作歹,觸犯法令。 危急存亡:出自諸葛亮《出師表》;指關系到生存滅亡的緊急關頭。 臨危授命:出自諸葛亮《出師表》;指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 計日可待:出自諸葛亮《出師表》;可以數著日子等待,形容為時不遠。

后出師表

4,后出師表原文賞析

  出自三國詩人諸葛亮的《后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于西,又務于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圣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于南陽,險于烏巢,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后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以定。然后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后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賞析    現在有人懷疑《后出師表》不是諸葛亮所寫,只有《前出師表》才是他本人寫的。不過,其內容還符合諸葛亮的為人,特別是那句“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傳為諸葛亮的《后出師表》,見于《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說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引咎責躬,厲兵講武,當孫權破曹休,魏兵東下、關中虛弱之時,他上此表請求再次伐魏。因為他第一次北伐時有一篇《出師表》,因此這一次的被稱為《后出師表》。這篇《后出師表》是否為諸葛亮所寫?歷來看法不一。   東晉的習鑿齒把它收進《漢晉春秋》,當然認為它是可靠的。但南朝裴松之注《三國志 》引這篇《表》時卻注明:“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默記》。”他持論謹慎,不言其非,也不言其是,不過,他客觀記述的情況,卻能啟發人們去懷疑《后表》的真偽。所以,清人錢大昭在《三國志辨疑》中就懷疑《后表》是后人偽撰的,他認為,習鑿齒把它收進《漢晉春秋》欠考慮,陳壽《三國志》不載此文“極有卓見”。   經研究,部分史學者認為此文(《后出師表》)并非諸葛亮所寫,而是后人偽托諸葛亮之名所寫。(雖然大多數人仍認為此文確是諸葛亮所寫。)   《后出師表》的作者史學界有爭議。不過較多歷史學家認為《后出師表》非諸葛亮所做,因為,諸葛亮寫的《出師表》(或稱《前出師表》)寫的十分懇切,在第一次北伐曹魏失敗后,諸葛亮自己也承擔起責任,自貶三級.然而《后出師表》的語氣寫的好像是為自己的戰爭失敗做狡辯的,說了很多理由,姑且不論對錯,它不符合諸葛亮的風格.諸葛亮是一個有擔當的人,不會說諸如“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這類逃避責任的話.我覺得最有可能是晉朝人所作.當然這個人寫《后出師表》時,陳壽已經去世,因為陳壽的《三國志》里都沒有提到《后出師表》,但有提到諸葛亮所做的《出師表》(或稱《前出師表》).   近年有人提出,《后出師表》應是諸葛亮所寫。因為張儼與諸葛亮同時稍后,對諸葛亮的生平事跡很熟悉,如果《后出師表》為人偽撰,張儼不會不加辨別就把它收進《默記》。至于陳壽,因為不敢犯司馬氏之諱,所以不敢把罵他們為魏賊的《后出師表》收入《三國志》本文。   但較多的人恐怕還是認為《后出師表》不是出自諸葛亮之手。比較而言,這一種意見理由充分一些。   《后出師表》所說的很多事情與史實不合。比如,它列數曹操的幾次失利,如困于南陽、險于烏巢、危于祈連、僵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除南陽、烏巢、潼關幾次遇險史書有記載,另幾次都沒有確切依據。又比如,《后表》說劉繇、王朗各據州郡,連年不征不戰,坐使孫策據有江東,這和史書記載的情形也不合。   這或者可以解釋為史書缺載或誤載,或諸葛亮誤記,但有一件事卻不可能誤記,即趙云之死。趙云是建興七年(229)死的,他在第一次北伐中雖然失利,但未大敗,更不至于喪生,他還被貶為鎮軍將軍,這是退軍以后的事。這是《三國志·趙云傳》和注引《云別傳》明確記載的。但上于建興六年(228)十一月的《后表》卻說趙云和另外七十多名戰將都已經死了。這個明顯的漏洞很難作別的解釋。   更主要的是,《后出師表》的行文不像出自諸葛亮之手。《表》是上給后主的。諸葛亮這時盡管攬蜀漢大權于一身,他也清楚地知道后主窩囊無能,但后主畢竟是他的君主,而且他受劉備臨終之重托,因此,他對后主一向是恭謹的,雖時時苦心勸諫,但措辭總是誠懇委婉,《前出師表》就是這樣。不像這篇《后表》,開頭就直說后主無能,當面指問:“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計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這不是臣下對君主的口氣,更不像諸葛亮說的話。   諸葛亮一向有膽略,有抱負,有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毅力。未出茅廬,他就自比管仲、樂毅,劉備請他出山,正是勢單力孤,處境最困難的時候,他卻在這時為劉備畫出了據荊州、取益州,以成帝業的宏偉藍圖。就在上《后出師表》的同一年,他上《前出師表》,先主崩殂,益州疲弊,正值危急存亡之秋,但他仍相信,只要后主親賢臣,遠小人,“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而他率軍北伐,也有決心“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但不到一年,在《后出師表》中,這一切全不見了,消沉、沮喪,列舉的六條不解,都是對北伐缺乏信心。“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亡,孰與伐之?”北伐全然是無可奈何的。“凡事如是,難可逆料”,只有盡力而為,“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看不到勝利的希望,對前途悲觀渺茫。這不是《前出師表》中那個諸葛亮的精神狀態。   不像是諸葛亮寫的,張儼為什么又收進《默記》呢?其實,張儼并不是一個嚴肅嚴謹的史學家,他只是一個周于禮儀、搞搞外交的人物,他的身份,他“博聞多識”的特點,使他能接觸到很多別人不易見到的材料,但又不可能嚴格加以甄別。《后出師表》可能就是未加甄別就收入進去的一種。   不過,《后出師表》有一處卻很可取,就是它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兩句話。這兩句話,準確地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精神品質。《后出師表》的全部價值也就在此。羅貫中把《后出師表》寫入《三國演義》,大約也是看準了這一點,他抓住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塑造了一個光彩奪目,為世代人們景仰的藝術典型。

5,后出師表到底想表達什么意思

《后出師表》,是三國時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十一月諸葛亮二次伐魏前給蜀后主上的表章,為了與建興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區別,后人題曰《后出師表》,雖然存在諸多的不利因素,但是蜀國依然不可只守不攻,放棄北伐戰略,而要及時進取。這是面對首次北伐已告失利的局面,在不得不承認有目共睹的困難的前提下,為今后的繼續北伐所做的理論支持。
前出師表《前出師表》,是中國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亮寫給后主的一篇表。當時為建興五年,蜀漢已從劉備殂亡的震蕩中恢復過來,外結孫吳,內定南中,勵清吏政,兵精糧足;諸葛亮認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實現劉備匡復漢室。表文表達了作者審慎勤懇、以伐魏興漢為己任的忠貞之志和誨誡后主不忘先帝遺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摯,文筆酣暢,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6,后出師表原文及翻譯

后出師表原文及翻譯   后出師表是魏晉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諸葛亮所作,創作于公元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加緊從政治、外交、經濟、軍事上全面進行北伐準備。下面是我為您收集的原文,歡迎閱讀!   原文   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于西,又務于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圣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于南陽,險于烏巢,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后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后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后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譯文   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賊不能并存,帝王之業不能茍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討伐曹魏。以先帝那樣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來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討敵人,是能力微弱而敵人強大的。但是,不去討伐敵人,王業也是要敗亡的;是坐而待斃,還是主動去征伐敵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點也不猶疑。   臣下接受任命的時候,睡不安穩,食無滋味。想到要去北伐,應該先南征。所以五月里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兩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愛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業不可能局處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著危險,來執行先帝的遺愿,可是爭議者說這不是上策。而敵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對付邊縣的叛亂,東面又要竭力去應付孫吳的進攻,兵法要求趁敵方勞困時發動進攻,當前正是趕快進軍的時機呵!現在謹將這些事陳述如下:   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謀臣見識廣博,謀略深遠,但還是要經歷艱險,身受創傷,遭遇危難然后才得安定。現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謀臣也不如張良、陳平,而想用長期相持的戰略來取勝,安安穩穩地平定天下,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點。   劉繇、王朗,各自占據州郡;在議論安守策略時,動輒引用古代圣賢的話,大家疑慮滿腹,胸中充斥著懼難;今年不去打仗,明年不去征討,讓孫策安然強大起來,終于并吞了江東,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點。   曹操的智能謀略,遠遠超過別人,他用兵像孫武、吳起那樣,但是在南陽受到窘困,在烏巢遇上危險,在祁山遭到厄難,在黎陽被敵困逼,幾乎慘敗在北山,差一點死在潼關,然后才得僭稱國號于一時。何況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艱險來平定天下,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點。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謀對付他;委用夏侯淵,而夏侯淵卻敗死了。先帝常常稱贊曹操有能耐,可還是有這些挫敗,何況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證一定得勝呢?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點。   自從臣下進駐漢中,不過一周年而已,期間就喪失了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將領及部曲將官、屯兵將官七十余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等士卒一千余人。這些都是幾十年內從各處積集起來的精銳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擁有的;如果再過幾年,就會損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時拿什么去對付敵人呢?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點。   如今百姓貧窮兵士疲乏,但戰爭不可能停息;戰爭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敵人來進攻和出去攻擊敵人,其勞力費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時去出擊敵人,卻想拿益州一地來和敵人長久相持,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點。   最難于判斷的,是戰事。當初先帝兵敗于楚地,這時候曹操拍手稱快,以為天下已經平定了。但是,后來先帝東面與孫吳連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淵掉了腦袋;這是曹操估計錯誤。看來復興漢室的大業快要成功了。但是,后來孫吳又違背盟約,關羽戰敗被殺,先帝又在秭歸遭到挫敗,而曹丕就此稱帝。所有的事都是這樣,很難加以預料。臣下只有竭盡全力,到死方休罷了。至于伐魏興漢究竟是成功是失敗,是順利還是困難,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預見的。   注釋   1.漢:指蜀漢。賊:指曹魏。古時往往把敵方稱為賊。   2.偏安:指王朝局處一地,自以為安。   3.孰與:何如,表示抉擇,傾向肯定后一種(偏指一方)   4.惟:助詞。   5.入南:指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6.并日:兩天合作一天。   7.顧:這里有“但”的意思。蜀都:此指蜀漢之境。   8.議者:指對諸葛亮決意北伐發表不同意見的官吏。   9.這兩句指建興六年(228)諸葛亮初出祁山(在今甘肅省禮縣東)時,曹魏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變,牽動關中局勢:在魏、吳邊境附近的夾石(今安徽省桐城縣北),東吳大將陸遜擊敗魏大司馬曹休兩事。   10.進趨:快速前進。   11.高帝:劉邦死后的謚號為“高皇帝”。并:平列。   12.淵深:指學識廣博,計謀高深莫測。   13.被創:受創傷。這句說: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屢敗于楚軍,公元前二○三年,在廣武(今河南省滎陽縣)被項羽射傷胸部:在漢朝初建時,因鎮壓各地的叛亂而多次出征,公元前一九五年又曾被淮南王英布的士兵射中;公元前二○○年在白登山還遭到匈奴的圍困。被,通假字,同“披”   14.良:張良,漢高祖的著名謀士,與蕭何、韓信被稱為“漢初三杰”。平:陳平,漢高祖的著名謀士。后位至丞相。   15.長計:長期相持的打算。   16.坐:安安穩穩。   17.未解:不能理解。胡三省認為“解”應讀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兩說皆可通。   18.劉繇(yóu由):字正禮,東漢末年任揚州刺史,因受淮南大軍閥袁術的逼迫,南渡長江,不久被孫策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為豪強笮融攻殺。《三國志·吳書》有傳。王朗:字景興,東漢末年為會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紹興市)太守,孫策勢力進入江浙時,兵敗投降,后為曹操所征召,仕于曹魏。   19.孫策:字伯符,孫權的長兄。父孫堅死后,借用袁術的兵力,兼并江南地區,為孫吳政權的建立打下基礎,不久遇刺身死。   20.江東:指長江中下游地區。   21.殊絕:極度超出的意思。   22.孫:指孫武,春秋時人,曾為吳國將領,善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吳:指吳起,戰國時兵家、法家代表人物,先后仕于魯、魏、楚,著有《吳子兵法》。   23.困于南陽:建安二年(197)曹操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漢時南陽郡的治所)為張繡所敗,身中流矢。   24.險于烏巢:建安五年(200),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因乏糧難支,在荀彧等人的勸說下,堅持不退,后焚燒掉袁紹在烏巢所屯的糧草,才得險勝。   25.危于祁連:這里的“祁連”,據胡三省說,可能是指鄴(在今河北省磁縣東南)附近的祁山,當時(204)曹操圍鄴,袁紹少子袁尚敗守祁山(在鄴南面),操再敗之,并還圍鄴城,險被袁將審配的伏兵所射中。   26.逼(bì逼)于黎陽:建安七年(202)五月,袁紹死,袁譚、袁尚固守黎陽(今河南浚縣東),曹操連戰不克。   27.幾敗北山:事不詳。可能指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率軍出斜谷,至陽平北山(今陜西沔縣西),與劉備爭奪漢中,備據險相拒,曹軍心渙,遂撤還長安。   28.殆死潼關:建安十六年(211),曹操與馬超、韓遂戰于潼關,在黃河邊與馬超軍遭遇,曹操避入舟中,馬超騎兵沿河追射之。殆,幾乎。   29.偽定:此言曹氏統一北中國,僭稱國號。諸葛亮以蜀漢為正統,因斥曹魏為“偽”。   30.昌霸:又稱昌豨。建安四年(199),劉備襲取徐州,東海昌霸叛曹,郡縣多歸附劉備。   31.四越巢湖:曹魏以合肥為軍事重鎮,巢湖在其南面。而孫吳在巢湖以南長江邊上的須濡口設防,雙方屢次在此一帶作戰。   32.李服:建安四年,車騎將軍董承根據漢獻帝密詔,聯絡將軍吳子蘭、王子服和劉備等謀誅曹操,事泄,董承、吳子蘭、王服等被殺。據胡三省云:“李服,蓋王服也。”   33.夏侯:指夏侯淵。曹操遣夏侯淵鎮守漢中。劉備取得益州之后,于建安二十四年出兵漢中,蜀將黃忠于陽平關定軍山(今陜西省沔縣東南)擊殺夏侯淵。   34.漢中:郡名,以漢水上流(沔水)流經而得名,治所在南鄭(今陜西省漢中縣東)。   35.期(jì寄)年:一周年。   36.趙云為蜀中名將,陽群等人事跡不詳。曲長、屯將是部曲中的將領。   37.突將、無前:蜀軍中的沖鋒將士。賨(cóng叢)叟、青羌:蜀軍中的少數民族部隊。散騎、武騎:都是騎兵的名號。   38.圖:對付。   39.夫:發語詞。平:同“評”,評斷。   40.敗軍于楚:指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軍南下,劉備在當陽長坂被擊潰事。當陽屬古楚地,故云。   41.拊手:拍手。   42.已定:以定,已,同“以”。   43.本句指劉備遣諸葛亮去江東連和,孫劉聯軍在赤壁大破曹軍。   44.本句指建安十六年(211)劉備勢力進入劉璋占據的益州,后來攻下成都,取得巴蜀地區。   45.授首:交出腦袋。   46.關羽:字云長,蜀漢大將,劉備入川時,鎮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他出擊曹魏,攻克襄陽,擒于禁,斬龐德,威震中原。孫權趁機用呂蒙計謀偷襲荊州,擒殺關羽父子。   47.本句指劉備因孫權背盟,襲取荊州,殺害關羽,就親自領兵伐吳,在秭zi歸(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北)被吳將陸遜所敗。蹉跌cuōdiē,失墜,喻失敗。   48.曹丕:字子桓,曹操子。在公元220年廢漢獻帝為山陽公,建立魏國,是為魏文帝。   49.逆見:預見,預測。   50.鞠躬盡力:指為國事用盡全力。一作“鞠躬盡瘁”。   51.利鈍:喻順利或困難。   52.睹(dǔ賭):亦即“逆見”,預料。 ;

7,有誰知道后出師表

后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于西,又務于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圣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于南陽,險于烏巢,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后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弩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8,后出師表出自哪里

這個存在爭議:1、《后出師表》的立意完全不同于《前出師表》。在《前出師表》中諸葛亮雄心壯志,對北伐充滿信心;而在《后出師表》中,語氣則明顯沮喪,不僅沒有了往日的雄心壯志,反而自我貶低。憑諸葛亮一向的表現,自然不會如此。2、《后出師表》中說"議者謂之非計",看似是在說服別人進行北伐。可是據史料記載,當時蜀國并沒有人反對北伐,諸葛亮何出此言呢?3、從文辭風格上,前后兩表迥然不同。 前出師表 辭意懇切,風格高邁;而 后出師表 有大量意義雷同,詞義庸陋的句子。倆篇風格如此不同的文章,顯然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前〈出師表〉作于三國蜀后主(劉禪)建興五年(227年)。是年諸葛亮駐軍漢中(今陜西漢中),準備北伐曹魏。出發之前向劉禪上了這個奏疏,諄諄勸誡劉禪要尊賢納諫,發揚劉備的品德。表中推薦了朝內可以倚重的文臣武將,并且說明了出征的目的和任務,表白了自己對蜀漢忠誠的心跡。 出師表〉之外,又有<后出師表>。這是因為后一年(建興六年),諸葛亮出兵散關,圍陳倉,出征之前又上過一個表(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后人遂分為前、后兩表。但〈后出師表〉是否諸葛亮所作,頗多異議

9,關于后出師表

《后出師表》作于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在文中表示為了國家,決定“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深刻地表現了諸葛亮對國家的忠心耿耿。其中有“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經常為后人引用。南宋謝枋得《文章軌范》引用安子順之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有學者認為《后出師表》并非出自諸葛亮之手。陳壽修《三國志》時未收錄《后表》。裴松之注《三國志》時,引用《漢晉春秋》的說法,《后出師表》并沒有收錄《諸葛亮文集》之中,而是出于東吳張儼的默記,這顯然不合常理。而且,《后出師表》內容與正史亦有出入,如“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即與《三國志》記載的趙云卒年(建興七年,229年)不合。另外里面的語氣非常沮喪:“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與《前出師表》積極的文辭截然不同。另外,諸葛亮此時獨攬大權,當時沒有人質疑北伐的前景,而文中卻談到“議者所謂非計”,不符合蜀漢當時的情況。因此有學者懷疑這是東吳諸葛恪為了執行自己北伐政策而一手炮制的偽作。至今尚無定論。
《后出師表》出自諸葛亮之手筆全文都在為出師辯護,且理由牽強,不能自圓其說。《后出師表》是《前出師表》的姊妹篇,寫于建興六年(228)。由于《三國志》本傳中不載,《文選》里也不見選錄,而是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在注文中引自張儼《默記》,所以,有人認為此表是偽作。但也有人認為,從體例文風來看,后表與前表并無二致;而且《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中,諸葛恪說:“近見家叔父表陳與賊爭競之計,未嘗不喟然嘆息也。”所指可能即系后表。《后出師表》作于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后,大臣們對再次北出征伐頗有異議。諸葛亮立論于漢賊不兩立和敵強我弱的嚴峻事實,向后主闡明北伐不僅是為實現先帝的遺愿,也是為了蜀漢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議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動搖。正因為本表涉及軍事態勢的分析,事關蜀漢的安危,其忠貞壯烈之氣,似又超過前表。表中“鞠躬盡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當時形勢下所表露的堅貞誓言,令人讀來肅然起敬。
沒錯,是出自諸葛亮的手筆

10,后出師表作者

諸葛亮或張儼 傳為諸葛亮的《后出師表》,見于《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說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引咎責躬,厲兵講武,當孫權破曹休,魏兵東下、關中虛弱之時,他上此表請求再次伐魏。因為他第一次北伐時有一篇《出師表》,因此這一次的被稱為《后出師表》。這篇《后出師表》是否為諸葛亮所寫?歷來看法不一。 東晉的習鑿齒把它收進《漢晉春秋》,當然認為它是可靠的。但南朝裴松之注《三國志 》引這篇《表》時卻注明:“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默記》。”他持論謹慎,不言其非,也不言其是,不過,他客觀記述的情況,卻能啟發人們去懷疑《后表》的真偽。所以,清人錢大昭在《三國志辨疑》中就懷疑《后表》是后人偽撰的,他認為,習鑿齒把它收進《漢晉春秋》欠考慮,陳壽《三國志》不載此文“極有卓見”。 近年有人提出,《后出師表》應是諸葛亮所寫。因為張儼與諸葛亮同時稍后,對諸葛亮的生平事跡很熟悉,如果《后出師表》為人偽撰,張儼不會不加辨別就把它收進《默記》。至于陳壽,因為不敢犯司馬氏之諱,所以不敢把罵他們為魏賊的《后出師表》收入《三國志》本文。 但較多的人恐怕還是認為《后出師表》不是出自諸葛亮之手。比較而言,這一種意見理由充分一些。 《后出師表》所說的很多事情與史實不合。比如,它列數曹操的幾次失利,如困于南陽、險于烏巢、危于祈連、僵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除南陽、烏巢、潼關幾次遇險史書有記載,另幾次都沒有確切依據。又比如,《后表》說劉繇、王朗各據州郡,連年不征不戰,坐使孫策據有江東,這和史書記載的情形也不合。 這或者可以解釋為史書缺載或誤載,或諸葛亮誤記,但有一件事卻不可能誤記,即趙云之死。趙云是建興七年(229)死的,他在第一次北伐中雖然失利,但未大敗,更不至于喪生,他還被貶為鎮軍將軍,這是退軍以后的事。這是《三國志·趙云傳》和注引《云別傳》明確記載的。但上于建興六年(228)十一月的《后表》卻說趙云和另外七十多名戰將都已經死了。這個明顯的漏洞很難作別的解釋。 更主要的是,《后出師表》的行文不像出自諸葛亮之手。《表》是上給后主的。諸葛亮這時盡管攬蜀漢大權于一身,他也清楚地知道后主窩囊無能,但后主畢竟是他的君主,而且他受劉備臨終之重托,因此,他對后主一向是恭謹的,雖時時苦心勸諫,但措辭總是誠懇委婉,《前出師表》就是這樣。不像這篇《后表》,開頭就直說后主無能,當面指問:“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計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這不是臣下對君主的口氣,更不像諸葛亮說的話。 諸葛亮一向有膽略,有抱負,有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毅力。未出茅廬,他就自比管仲、樂毅,劉備請他出山,正是勢單力孤,處境最困難的時候,他卻在這時為劉備畫出了據荊州、取益州,以成帝業的宏偉藍圖。就在上《后出師表》的同一年,他上《前出師表》,先主崩殂,益州疲弊,正值危急存亡之秋,但他仍相信,只要后主親賢臣,遠小人,“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而他率軍北伐,也有決心“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但不到一年,在《后出師表》中,這一切全不見了,消沉、沮喪,列舉的六條不解,都是對北伐缺乏信心。“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亡,孰與伐之?”北伐全然是無可奈何的。“凡事如是,難可逆料”,只有盡力而為,“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看不到勝利的希望,對前途悲觀渺茫。這不是《前出師表》中那個諸葛亮的精神狀態。 不像是諸葛亮寫的,張儼為什么又收進《默記》呢?其實,張儼并不是一個嚴肅嚴謹的史學家,他只是一個周于禮儀、搞搞外交的人物,他的身份,他“博聞多識”的特點,使他能接觸到很多別人不易見到的材料,但又不可能嚴格加以甄別。《后出師表》可能就是未加甄別就收入進去的一種。 不過,《后出師表》有一處卻很可取,就是它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兩句話。這兩句話,準確地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精神品質。《后出師表》的全部價值也就在此。羅貫中把《后出師表》寫入《三國演義》,大約也是看準了這一點,他抓住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塑造了一個光彩奪目,為世代人們景仰的藝術典型。
樓上已經說的很明白了 我同意!
張儼
張儼
文章TAG:后出師表后出師表出師表到底

最近更新

  • 電腦怎么拍照,怎么在電腦上照相

    怎么在電腦上照相照外邊的需要硬件設備可以用攝像頭攝像槍數碼攝像機掃描儀等如果照電腦桌面上的可以直接截圖就可以了去電腦打開我的電腦里面有個USB視頻設備打開可以照相安裝攝像頭,然后打 ......

    濱州市 日期:2023-05-06

  • 素描排線,關于素描排線的技巧

    關于素描排線的技巧素描排線,線型可分組排列,線條要均勻、長短一致。線條組與組之間的疊加角度在30度到60度最為適宜。按照所畫形體走勢,鋪明暗調子。排線大致分為直線排線和弧線排線兩種 ......

    濱州市 日期:2023-05-06

  • 陽光宅男歌詞,陽光宅男 歌詞

    陽光宅男歌詞陽光宅男作詞:方文山作曲:周杰倫鑰匙掛腰帶皮夾插后面口袋黑框的眼鏡有幾千度來海邊穿西裝褲他不在乎我卻想哭有點無助他的樣子像剛出土的文物他烤肉竟然會自帶水壺寫信時用漿糊走 ......

    濱州市 日期:2023-05-06

  • 618大促,聚美618是什么活動

    聚美618是什么活動已經過去很久了。618電商大促。本來618是京東生日來著,后來電商都跟著湊熱鬧,變成電商的618大促銷了。望采納哦你好!說是便宜,但沒感覺便宜多少。而且網上好多 ......

    濱州市 日期:2023-05-06

  • 熱狗的英語,熱狗的英文

    熱狗的英文hotdog熱狗--美國的快餐食物{0}2,熱狗英語怎么說hotdog就是hotdog,熱狗是我們翻譯過來的Hotdoghotdog熱狗請采納hotdog{1}3,熱狗的 ......

    濱州市 日期:2023-05-06

  • 帶金的名字男孩,帶金字頭的男孩名字

    帶金字頭的男孩名字雅勝:美好。適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晉書?殷浩傳》:“識理淹長,風流雅勝,聲蓋當時。”2,帶金字的男孩名字姓名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與關愛,一般以表達一定寓意為重。琻 ......

    濱州市 日期:2023-05-06

  • 炒面條,怎么做炒面條

    怎么做炒面條家常炒面材料:小白菜、肉絲、香菇絲。做法:1.下面,少許硬一點。2.撈出,放冷水沖,漓干水分。3.大火,先炒肉絲,肉變色,加白菜,加香菇,炒幾下,再加面條炒幾下,拌勻, ......

    濱州市 日期:2023-05-06

  • 迎仙橋,西湖六橋 哪些

    西湖六橋哪些六橋指:拱北橋、西新橋、明勝橋、圓通橋、迎仙橋、煙霞橋2,迎仙橋是來自哪個神話故事的《新昌縣志》有載,清代道光時重修。該橋的橋名源于民間傳說。相傳東漢時吳縣青年劉晨和阮 ......

    濱州市 日期:2023-05-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彩票| 栾川县| 天峨县| 凉城县| 钟山县| 府谷县| 汪清县| 二连浩特市| 十堰市| 宣汉县| 郴州市| 宁波市| 房山区| 东莞市| 临沭县| 巴林左旗| 平利县| 焉耆| 麻城市| 马尔康县| 阿拉善左旗| 花垣县| 玉树县| 远安县| 班戈县| 吴堡县| 昭觉县| 乌拉特前旗| 崇州市| 九龙县| 萨嘎县| 慈利县| 亚东县| 即墨市| 应城市| 繁昌县| 桦甸市| 错那县| 汝阳县| 湟源县| 丹江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