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此,討論壓歲錢“廣東人均僅50元,福建最高12000元”并沒有多大的意義。福建孩子收到的單個壓歲錢紅包平均高達數千元,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廣東,因為廣東壓歲錢平均水平僅為50元,春節給孫子包多少錢的紅包最合適,按經濟發展態勢與壓歲錢多少匹配度來從邏輯上講不通。
1、廣東這樣給壓歲錢值得提倡嗎?
有人統計過:廣東紅包伍拾以下,福建紅包最多一千三左右,最高幾千元,其它各省紅包在幾百圓不籌。福建、浙江、北京成為壓歲錢支出水平最高的地區,福建孩子收到的單個壓歲錢紅包平均高達數千元,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廣東,因為廣東壓歲錢平均水平僅為50元。從這個數據看廣東壓歲錢確實少,這其實與當地的習俗、生活水平習習相關。
廣東發紅包只圖個好彩頭和吉利的意思,重商意味濃厚,而其它各地發紅包也是習俗的一個延續,有熱鬧喜慶之意,一般量力而行。其他省份發紅包壓歲錢只發紅包給最親的幾家親戚的孩子和很要好的幾個朋友的孩子,其他人比如普通親戚、普通朋友、單位同事、鄰居的孩子一般不發,而廣東的發紅包風俗,數額不多,見人就發。單個紅包數額少,但是總量還是不少的,
2、全國壓歲錢地圖火了:廣東人均僅50元,福建最高12000元,為什么差這么多?是真的嗎?
其實,對孩子們來說,壓歲錢可能只是能帶來快樂的傳說,因為他們最后可能并沒有權限支配壓歲錢。盡管如此,壓歲錢背后其實也映射出諸多的意思,最主要的意思便是,“壓歲錢”是穿過歷史風煙而來民俗文化,是善意的釋放,以及對美好的期盼。小時候,父母給壓歲錢壓歲錢,一般是放在枕頭下,其意味即是“辟邪驅鬼,保佑平安”,
有嶄嶄新新的壓歲錢,而且有裝壓歲錢的紅紙包,都是大有福氣的,拿到壓歲錢的小孩,就是拿到大人們“歲歲平安”的祝福。正是因為此,討論壓歲錢“廣東人均僅50元,福建最高12000元”并沒有多大的意義,一般而言,經濟發達地區,也就是平均收入高的地區,給壓歲錢的水平會高一些。“全國壓歲錢地圖”也基本體現了這一點,
同樣的都是民營經濟大省,同樣的都是民間資金雄厚,而這次廣東與福建被對比起來,主要是廣東的經濟總量很大,GDP多年居全國之首,2018年甚而逼近了10萬億大關,而福建只是接近了3.6萬億,排在了各省市的第十位。按經濟發展態勢與壓歲錢多少匹配度來說,從邏輯上講不通,所以,錢肯定不是問題,出現這個情況,主要還是各地的壓歲錢的理解不同。
廣東人認為心意到、祝福到即可,福建人認為壓的錢越多福氣越大,只是認知上的不同而已,福建人對壓歲錢有比較多的傳統風俗。比如福州,從前不僅給小孩子壓歲錢,還會配上兩只桔子,吉吉利利的意思相當明晰,關于壓歲錢,有兩個方面其實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一是,一般認為給壓歲錢其實是給大人面子,正是因為這樣,才會出現攀比壓歲錢的現象,這個現象的出現不僅不是什么好事,而且確實需要移風易俗下;二是,壓歲錢其實是由大人保管的,這個事情就是正能量了,從小養得亂花錢的習氣,對孩子成長并不好。
3、春節給孫子包多少錢的紅包合適?
春節給孫子包多少錢的紅包最合適?我個人以為:給孫子包紅包多寡取決于您的經濟基礎,紅包僅僅只是形式,表達也只是心意祝福,萬不能以紅包多寡論英雄。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一家老小都歡聚一團,圍爐而坐,看春晚、搶紅包、發紅包、吃團年飯,其樂融融,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優秀的習俗,除了晚輩向長輩說過年好、身體健康、恭喜發財等吉祥語之外,長輩也要回饋晚輩祝福,包紅包、送紅包以慰晚輩。
至于紅包數量,是100、200、500、1000、2000甚至更高,這就要看老人家荷包鼓不鼓、老人家樂意不樂意、孩子收到壓歲錢亂用不亂用了,我個人認為,包紅包必須適可而止、最大限度表達心意即可。既不能透支自己的養老金、看病錢而發紅包,以此來彰顯自己多寵愛孫子;更不能縱容孩子的金錢觀念,如果家里長輩人人都包發紅包,孩子一收就是幾千幾萬甚至十幾萬,孩子把錢交給父母保管還好,如果不上交而拿著錢去游戲充值、買游戲道具,甚至飯團追星打點,那就得不償失、適得其反了!生活中,很多老年人過完春節之后就鬧錢荒,保命錢花光了的都有;孩子拒絕上交收到了壓歲錢,去打卡充值,為自己喜歡的明星外援等等,這方面的典型比比皆是,大家也深有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