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習語出處:(1)《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他還說,“惻隱之心,每個人都有”,2.來源:孟子,商:“惻隱之心,人皆有之,”(2)論孟子公孫丑:“惻隱之心,仁之末也,”論孟子公孫丑:“惻隱之心,仁之末也,整句為:惻隱之心,仁之末也;恥惡之心,義之端:逆之心,禮之端;是非之心,也是智慧之端。
1,惻隱之心(善終),一個中國習語,拼音為cèyǐnzhīxīn,意為對遭受災難或不幸的人表示同情。2、習語出處:(1)《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2)論孟子公孫丑:“惻隱之心,仁之末也。”3、同義詞:同情、憐憫、憐憫。4、反義詞:鐵石心腸,疼的時候幸災樂禍。5、習語用法:比較正式;成為對象;同情心。
1,惻隱之心,中文習語,拼音:cèyǐnzhīxīn,意為對遭受災難或不幸的人表示同情。2.來源:孟子,商:“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論孟子公孫丑:“惻隱之心,仁之末也。”3、同義詞:同情、憐憫、憐憫。4、反義詞:鐵石心腸,疼的時候幸災樂禍。
3、 惻隱之心是什么意思?1。整句為:惻隱之心,仁之末也;恥惡之心,義之端:逆之心,禮之端;是非之心,也是智慧之端,二、這句話出自戰(zhàn)國時期蒙克《孟子公孫丑上》:慈悲為仁之始;羞恥是正義的開始;辭職是儀式的開始;是非是智慧的開始。仁、義、禮、智是四始,正如我所擁有,人有這四個始,就像人有四肢一樣。這被認為是孟子的四端學說,是他性善論的基礎,也是他所有學說的基礎,他還說,“惻隱之心,每個人都有”。沒有“惻隱之心”,人就會冷漠,自私,甚至殘忍,第三,孟子,即蒙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