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地姑娘不對外”又稱“村里姑娘不對外”,是說過去姑娘們到了婚嫁年齡選擇對象時,都不愿意遠嫁到外地的事實。那要是陜西的延安到信陽,估計就很困難了,“秦地姑娘不對外”最早稱作“村里姑娘不對外”,陜西有延安、商洛、漢中、寶雞等等,河南有三門峽、鄭州、許昌、南陽、信陽等等。
1、女兒馬上要出嫁了,從河南嫁到陜西,三天回門怎么辦呢?
具體就要看兩個人在什么地方了。比如:陜西有延安、商洛、漢中、寶雞等等,河南有三門峽、鄭州、許昌、南陽、信陽等等,這要是排列組合那就好玩了(*^ω^*)。具體還是要看地方了,陜西和河南三門峽交界其實這樣相對能好點,也是可以回門的,那要是陜西的延安到信陽,估計就很困難了。具體還是要看地方,其實現在對于這種情況,一般就是提前一天走到第三天到娘家就可以了。
2、“陜西八大怪”為何姑娘不對外呢?
“秦地姑娘不對外”又稱“村里姑娘不對外”,是說過去姑娘們到了婚嫁年齡選擇對象時,都不愿意遠嫁到外地的事實,這里所說的陜西女子,實際上指的是關中女子。其實不惟關中女子不愿意遠嫁外地,陜西漢子也不愿意出外闖世界,相反外地人都潮水一樣涌進了關中,河南人、山東人其他地市的人逃荒、逃難都逃到關中地區。中國的文明發源于黃河流域,而黃河文明的根源在渭河流域,渭河流域的主要地段是關中,
而說起關中,秦國、秦始皇就要唱重頭戲了。關中又稱關中平原、關中盆地或者渭河平原、渭河盆地,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因在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古代稱“關中”。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故地,包括現在的渭南市、西安市、咸陽市、寶雞市,東西長約400公里號稱“八百里秦川”。八百里秦川自古就是土田肥美的富庶之地,戰國時期,蘇秦向秦惠王陳說“連橫”之計所能達到的效果時,就以關中為地利,
他說關中之地“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貿,沃野千里,蓄積多饒“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正因為關中之地一馬平川,民殷國富才為秦始皇統一天下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秦朝建立后,關中的農業已相當發達,牛耕和鐵器的普遍使用使得大面積的土地得到開墾,秦始皇又采納鄭國的建議修建了鄭國渠,更加促進了農業生產、農業增產以及農業經濟的增長點。
《史記》對秦國這塊土地給予了崇高的評價,稱其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和“四塞之國”,所謂“四塞之國”一般認為西有散關(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四關把手,固若金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因此自古以來關中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歷來學者對關中的分界都有不同說法,后來又增加了潼關和金鎖關兩個關口,但無論如何分自東到西渭南市、西安市、咸陽市、寶雞市都在范圍之內,
“關中自古帝王州”。由于關中是塊土質肥沃,平疇千里,人杰地靈而又易守難攻的好地方所以歷時1100多年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都曾經在這里建都,在這里寫盡了中國歷史上的豪氣和霸氣,英雄的史詩,他們使這里不僅成為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且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世界貿易、文化的中心,八方來朝,萬民來賀!歌舞升平,笙歌艷舞,好一派盛世景象。
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深厚的文化積淀,輝煌的過去,這里的居民骨子里就有一種優越感和自豪感,男子不愿意出關,女子不愿意外嫁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其次幸福是什么意思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各種各樣,物質的闊綽,精神的充實等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指標,但在過去“福”字的意思是有“有一件衣服穿,有一口飯吃”。而關中之地,八百里秦川自古就是自給自足的富庶之地,風調雨順,極少鬧饑荒,
從古代的后稷教稼到如今的楊凌農業示范區,這里一直是全國的農業重鎮,五谷豐登、畜牧發達。這里的居民端著盆子一樣大的碗吃飯,從來不用擔心腹中饑饉的苦惱,因此又有了外地人眼中的怪象“盆碗分不清”、“面條寬的像褲帶”、“鍋盔大的像鍋蓋”和“羊肉泡饃大碗賣”的現象,土發百祥,地生萬物,在這塊富饒肥沃的土地上,物阜民豐,人們安居樂業,無憂無慮的生活當然不愿意走出關中,到外邊去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