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并不是什么都吃的,只有新鮮和美味的才會吃,敢吃這方面也不對,比如我家,正宗廣州人,毛雞蛋就只有我媽吃,血唵就只有我爸吃,醉蟹就只有我弟媳婦吃,臭豆腐就只有我弟吃,榴蓮就只有我老婆吃,五星級別的麻辣就只有我吃。廣東這邊美食確實很多,因為有山有海物產豐富嘛,也是最早與國外烹飪風格接觸的地區之一,所以廣東這邊確實有一些其他地方以前不太有的食物,但是這不代表“廣東人什么都吃”啊。
1、為什么廣東人什么東西都吃,還敢吃?
廣東人并不是什么都吃的,只有新鮮和美味的才會吃,敢吃這方面也不對,比如我家,正宗廣州人,毛雞蛋就只有我媽吃,血唵就只有我爸吃,醉蟹就只有我弟媳婦吃,臭豆腐就只有我弟吃,榴蓮就只有我老婆吃,五星級別的麻辣就只有我吃。至于網上流傳的三叫老鼠仔,燙猴腦等等,我只聽說過,卻從沒見識過,外省人為何對廣東人有如此偏見?個人覺得完全是央視春晚強大的輿論導向造成的,改開的時候,粵式飲食文化和省港粵語歌以及粵式管理和服務意識迅速走向全國,引領潮流,引起內地某些文化人內心的不自在,當時我記得引發了一場全國大討論,就是廣東究竟是不是文化沙漠,當然道理是越辯越明的,這場討論終究在如果粵人沒文化,如何取得如此經濟成就的反詰下漸漸消聲,但這種影響至今仍然存在。
大討論的過程當中,有某些酸腐的文化人所編的段子已然大行其道,甚至被兩個小品演員搬上了春晚舞臺,廣東人地上爬的除了四個腳的凳子不吃,天上飛的除了飛機不吃,其他全都吃由此而來!除了吃這方面,能夠盡情嘲諷廣東人的還有粵式普通話,幾乎所有的央視節目欄目的主持人都如此,全國各地的演員或嘉賓都多多少少帶口音,比如趙本山一口東北普通話話,朱之文一口山東普通話,還有其他嘉賓一口河南普通話,四川普通話,湖南普通話,等等,主持和觀眾沒覺得可笑的,也不會糾正嘉賓的口音,唯獨廣東人上臺了,稍微有點口音,主持人就會立馬糾正糾正再糾正,引起臺下觀眾爆笑,我常常覺得奇怪,就算有口音,不至于聽不懂吧?需要這么較真的逢讀錯必糾正?這方面做到極致的應該是郭德綱和孟非這對主持搭檔,
2、有人說廣東人什么都吃,為什么他們就是不吃燕子呢?
首先作為一個常年生活在廣東的北方人我要澄清一個事情:廣東人并不是什么都吃的。廣東這邊美食確實很多,因為有山有海物產豐富嘛,也是最早與國外烹飪風格接觸的地區之一,所以廣東這邊確實有一些其他地方以前不太有的食物,但是這不代表“廣東人什么都吃”啊!接下來咱們說回“不吃燕子”這個事情上來,不只是廣東人不吃燕子,全國各地目前也沒有聽說哪里吃燕子的,我覺得這個事情的原因還是值得說說的,
我們沒有吃燕子這個飲食習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抓不著。我們種植谷物作為主食,飼養牲畜作為肉用動物,這些都有著很久遠的歷史可以追溯,但是在那個遙遠的遠古時期,人幾乎是沒什么有效的辦法能捕捉到鳥類食用的,或者說捕捉鳥類作為食物獲得的能量,可能遠遠大于這個捕捉行動本身消耗的能量了。所以自古鳥就不在人的捕獵名單前列,自然就少有吃鳥的飲食習慣流傳下來,
而等人類制作工具的能力發展到足以捕捉鳥類為食的時候,我們的畜牧業已經發展的很成熟的了。所以真正被吃到滅絕的就是類似渡渡鳥這種不會飛、肉還多的鳥,其他鳥類的滅絕基本都是因為棲息地被人占據、破壞造成的,而且燕子這種鳥還比較特別,它們可能是跟人最親近的野生鳥類了。而且也以害蟲為食(一只燕子一個夏季可以消滅近50萬只害蟲),在我們這樣一個自古是農耕文明的地方,當然就更受歡迎和保護了,所以我從小被教育的觀念就不會讓我想傷害燕子,更別說吃燕子了,有些地方還流傳著“小燕子穿花衣”的兒歌,這就更難以讓人們把燕子端上餐桌了,
總不能歌詞改成“小燕子穿花衣,你敢下來我就吃掉你。”,這就不像是兒歌了啊,所以綜上所述各種原因,我們幾乎都不會以燕子作為食物,雖然廣東人總被說“什么都吃”,但是這個說法就跟“一鴿勝九雞”之類的差不多,就是一個夸張的虛詞說法,不用太較真兒,對于美食、健康飲食和美食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和贊支持一下,以后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