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黃河源頭的“扎曲”,在三個源頭的最北方。黃河源頭的考察在古代,人們的活動范圍有限,星宿海之上,黃河的源頭共有三條,為了保護黃河源頭,黃河源是禁止一切徒步穿越活動的,黃河水直接源出于鄂陵湖;鄂陵湖水又來自扎陵湖;扎陵湖水來自于星宿海;星宿海的上源,就是黃河的真正源頭了。
1、如果讓黃河向西流入羅布泊,華北平原用長江水解決,這樣規劃的困難有哪些?
讓黃河向西流入羅布泊,華北平原用長江水解決,這樣的規劃一點都不難,普通人在地圖上畫幾條線就可以了,專業機構在測量出沿線高程海拔后,也很容易就能出具合理規劃方案,這本身沒有什么困難的地方。此問題問的規劃方向沒有什么意義,因為規劃永遠只是理論,與實際建設完全是兩個概念,而不管是讓黃河向西流入羅布泊,還是用長江水解決華北平原用水,都難以付諸行動,
先說黃河向西流入羅布泊,從平面地圖上看,黃河距離羅布泊最近的地方在源頭區域,也就是扎陵湖、鄂陵湖附近,從該處到羅布泊直線距離大約是1000公里左右,但黃河源頭水資源比較少,顯然無法供給羅布泊,想要水源充足,最起碼也要過了蘭州,而蘭州直接往西要翻越祁連山脈才能進入羅布泊,所以取水地點還要再往北,也就是黃河寧夏沿線,但這幾個區域距離羅布泊直線距離都在2000公里左右,基本是南水北調中線的兩倍,修建引水工程,再加上揚水設施等,投資額數字太過巨大,只為了讓羅布泊恢復湖泊,一點意義都沒有。
另外,直接將黃河在中上游截斷,將水資源引入西部,這讓依托黃河灌溉的中下游地區喝西北風嗎,與黃河中下游的經濟發展比起來,羅布泊恢復湖泊根本微不足道,所以此規劃純屬紙上談兵,再說華北平原用長江水解決,這個規劃目前南水北調基本已經實現了,但南水北調調往華北的水資源大部分是供應城市生活用水,恢復沿線生態目前只是捎帶。
可能有人會說,長江流域幾乎年年發生洪澇災害,而華北平原的河流干涸比比皆是,甚至多地區存在地下水超采,為什么不建設水利工程,調長江洪水補充華北河流、地下水呢,這樣的想法目前也只是理論,規劃也只是多畫幾條而已,而根本沒有想過實際調水所涉及到的沿線搬遷、揚水水泵建設等,以南水北調中線調水數據為例,最大設計流量是420立方米/秒,而長江流域洪水動輒6萬立方米/秒,兩者流量相差150倍,也就是說再建設150條南水北調中線才能調取長江洪峰,150條是什么概念,有這么大的投資,還不如用在改善華北自身的生態之上,所以該規劃也是紙上談兵。
2、黃河源頭被找到,只是五個噴水“龍眼”,卻為何禁止任何人靠近?
坦白說,中國很晚才弄清楚母親河——黃河的源頭在哪里,事實上,1978年才得出了靠譜的結論,距今不超過50年。黃河水直接源出于鄂陵湖;鄂陵湖水又來自扎陵湖;扎陵湖水來自于星宿海;星宿海的上源,就是黃河的真正源頭了,星宿海之上,黃河的源頭共有三條:扎曲、約古宗列曲、卡日曲。扎曲先注意了:高原上有多條河流都叫扎曲,不要把它與別的“扎曲”搞混了,
作為黃河源頭的“扎曲”,在三個源頭的最北方。它發源于查哈西拉山,是一條很小的河流,它全長70公里,很窄,水量也小,且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沒水的。約古宗列曲約古宗列曲居中,流過的地方大致是個盆地,在藏語中,約古宗列的意思是“炒青稞用的鍋”,就是因為這里的地勢。它發源于巴顏喀拉山脈,發源處海拔4750米,
這是一條很小的河,水量也不大。卡日曲卡日曲在三源的最南邊,它發源于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發源處海拔4800米,那里有5處泉眼涌出,匯成了卡日曲,卡日曲與約古宗列曲匯合后,叫做瑪曲,然后流入了星宿海。根據現代測繪技術的測量結果,長度上,卡日曲(長190公里)比約古宗列曲長了25公里;流域面積上,卡日曲3126平方公里(約古宗列曲2372平方公里),依然占優;水量上,在匯合處測得卡日曲流量為6.3方/秒,約古宗列曲為2.5方/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