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中兩邊的兩條曲線,像河流的兩岸;河中的幾個小點,指奔流的河水。四川省的川,其實指的是山川,而不是河川,自古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說法,在古代四川因為四周環山所以是一個交通相對封閉的省份,加之剛才說了四川盆地擁有適合耕種的大面積盆地,所以古代四川人基本很少出四川。
1、四川哪個城市的地理位置最好?
四川個是個區別于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省份,境內擁有四大盆地中最適合耕種的四川盆地,并且擁有高原與眾多河流,處在我國平原與高原地區的交界地帶,文化獨成一派。自古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說法,在古代四川因為四周環山所以是一個交通相對封閉的省份,加之剛才說了四川盆地擁有適合耕種的大面積盆地,所以古代四川人基本很少出四川,
四川大部分城市都集中在四川盆地,所以地理位置最好的城市肯定要從這部分城市中挑選出,很多人認為成都的地理位置很不錯,處在省份正中位置,起到東西連通的作用。的確,成都確實不負眾望在四川省內是發展最好的城市,雖然作為省會是政治、文化中心,但是拋開省會不談,目前四川的交通也是以成都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十分發達,所以成都絕對能擔得起絕佳地理位置的稱號,
另外,如果將西部高原的一些城市與東部城市分開來看的話,四川盆地以內的城市遂寧也是一個地理位置不錯的城市,因為西部高原與盆地內的城市文化不同,歷史上四川西部的省份屬于“西康省”,后來取消后才并入四川。單純看四川盆地,遂寧處在成渝經濟區中心,也處在成都與重慶的中心位置,從交通上就可以看出,四川的公路城回字形,而遂寧的公路呈米字型,所以遂寧地理位置也很不錯,
2、四川省的四川又從何而來?四川現在只有三川,為何還叫四川省?
不知你所說的三川是哪三樣東西。而且,四川省稱呼的來源,是北宋初期四個行政監察區“路”的合稱,與什么三川扯不上,我們來看看“四川”這個地名稱呼的由來和演化過程。四川之地,起初稱為蜀地,夏商時期,蜀人部落從今茂縣一帶沿岷江而下,遷徙至成都平原,到商周時期建立了蜀國。從而有了古稱“蜀”,后來,在今四川之地有蜀國、巴國等小國家。
戰國時期,秦國兼并蜀國、巴國,推行郡縣制,在今川西設立蜀郡(治所在成都)、川東設立巴郡(治所在江州,即今重慶),西漢時,在今四川之地增設了廣漢郡。漢武帝時在全國設立了13個刺史部,今四川地區屬于益州刺史部,三國時期,劉備建國“漢”,史稱蜀漢。三國末年,魏滅蜀漢,分割益州,增設梁州,兩晉和南北朝時期,就一直沿用梁州、益州的建制。
在這期間,今四川之地先后建立了多個政權,更迭頻繁,但是“蜀”或“巴蜀”的稱呼一直存在,唐朝建立后,廢除州、郡制,將全國分為十道,每道各轄若干州。在隋唐時期,“道”屬于監察區名稱,不是正式的行政機構,“安史之亂”后,地方割據興起,“道”成為事實上的地方行政機構。在此期間,改益州為劍南道,治所位于成都府,
因為此地位于劍門關以南,故名劍南道。而且,今四川之地的一部分例如劍閣以東地區,屬于山南東道、山南西道管轄,宋朝建立后,地方行政機構實行州(府/軍/監)、縣的二級制。同時,設置直轄于中央的監察區“路”,地位高于州(府/軍/監),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將天下分為15“路”。后來增加到18路、23路,
起初,今四川之地主要分屬西川路和峽西路。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把西川路拆分為益州路、梓州路,把峽西路拆分為利州路、夔州路,于是,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這四個“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在此期間,這里還設置了四川制置使的機構官職,因而,就有了簡稱“四川”之說。例如南宋鄧深《柔遠樓》詩中有:“四川形勝當前險,三峽波濤據上游,
”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送丘宗卿帥蜀三首其一》詩中有:“四川全國牙旗底,萬里長江羽扇中。”元朝建立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合并了川峽四路,設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當時“四川行省”的衙門駐成都路,轄境包括今四川中東部、重慶大部、甘肅南部、陜西南部等,這是“四川”建省的開端,清朝建立后,在天下設置18個行省,其中就包括四川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