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怎樣才能真的吸引人口,打造質量發展城市,標本兼治的道路。其三現在人口并不少,很多周邊人口到宜昌工作,對于宜昌來吸引人來,比吸引人才更現實也更具有可操作性,宜昌是我第二個故鄉,1970年元月份,我們響應毛主席的號召,“知識青年下上山下鄉”從武漢來到宜昌,插隊在現在的夷陵區分鄉鎮楊家畈村。
1、宜昌為什么人口不多?
我是正宗的宜昌人。西陵、伍家和點軍三個區都生活過,我還應該算是有一定發言權的,我是從2006年開始用心工作的,在家鄉已經連續工作15年了。工作了15年,我的社會保險居然還有好些年的資金缺口,憑我個人能力無力補上,按常理,工作15年,社保也應該已經繳滿15年,但在宜昌,這絕對是個奢望。宜昌人囗不多的主要原因可能還是因為農、工、商三大基礎產業的就業質量不咋地,平均不到3年就要失業一次,
工資低不說,代繳社保的工作還忒難找,物價還居高不下。更惱火的是:有的單位打著國企的招牌,居然還明目張膽地漏繳失業保險,更有甚者,連國企的招牌都沒有,居然還敢明目張膽地不給代繳社會保險。我2020年失業在6月,2021年失業在2月,上次失業是2016年4月,最近三次失業累計只隔了5年10個月的樣子,這樣的就業質量-平均每次失業相隔的時間不超過3年,就業質量如此糟糕的城市能靠什么增加人口?青壯年都養不活自己的城市掛個水電明星城市的招牌有什么用?青壯年就業質量如此之差的城市掛個文明衛生城市的招牌又有什么用?我覺得單純用登記失業率作為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座城市發達程度的主要標準并不科學,更并不能如實反映調查區域的國民經濟的真實發達程度。
我覺得用《某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某(城級)市最近20年內基層勞動者就業質量的調查報告》比較能真實反映調查區域內經濟發展的總體質量,也就是說,要用基層勞動者就業質量作為衡量調查區域內國民經濟的真實發達程度的主要衡量標準。報告主要內容有:最近240個月內有多少基層勞動者(不算班、組長以上級別干部)實際工作時間累計達到240個月;最近240個月內有多少基層勞動者已經繳足了240個月社會保險;最近240個月內有多少基層勞動者非完全主觀因素累計失業超過24個月的;最近240個月內有多少基層勞動者非完全主觀因素累積失業次數超過10次的等等,
我們國家應該明確立法不允許任何企、事業單位在普通勞動者在初次就業起240個月內隨心所欲解雇班、組長以下級別雇員的《勞動法》條款,除非該雇員被公司認定不符合公司認定錄用崗位的基本錄用條件,或者以合同到期,暫不續用為由為其辦理失業金申領手續。也就是說,勞動法應重點保護符合上述兩個條件的普通勞動者的切身利益,
2、湖北宜昌怎樣才能吸引更多人才?
對于宜昌來說,吸引人來,比吸引人才更現實也更具有可操作性!宜昌缺乏大工業基礎,所以相關的工業設計、研發以及生產制造領域的人才是不可能聚集到宜昌的。宜昌也缺乏互聯網研發以及電商的基礎,相關領域的人才也不可能過來,金融、證券也和宜昌關系不大,所以也不會有什么人才,但宜昌有自身的優勢:環境資源豐富多樣,周邊多青山綠水,可以圍繞康養產業進行開發,畢竟人才不會只有工作,也會有生活的需求。
3、怎樣評價宜昌?
宜昌是我第二個故鄉,1970年元月份,我們響應毛主席的號召,“知識青年下上山下鄉”從武漢來到宜昌,插隊在現在的夷陵區分鄉鎮楊家畈村,(原來叫宜昌縣分鄉區黃花公社楊家畈大隊)彈指一揮間,轉眼我們在宜昌扎根整整50年了。年輕的時候還是想著家,想回武漢,在這期間我也“南征北戰”過幾個地方,終于實現當時的愿望,回武漢工作了二十幾年,
退休時,出于對第二故鄉的熱愛,仍然掛念著宜昌我熟悉的一草一木,我選擇了回宜昌,我的第二故鄉定居。宜昌這座城市依山傍水,風景秀麗,著名景區以三峽人家,百里荒,清江畫廊,楠木林,三峽大瀑布等為代表,美不勝收,更有世界聞名的的葛洲壩和三峽大壩,是水電之都,人文景觀十分豐富,自然氣候宜人,特別是熏肉熏香腸等令你口饞的地方特色美食,時時刻刻都吸引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