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疫情,武漢封城,從武漢出去了500萬人,封城前,離開武漢的人,絕大多數都不是武漢人,他們在武漢做生意,武漢是他們的第二故鄉,他們扎根在武漢的每個角落,與武漢人民同呼吸同患難,足足說明武漢人對外人居民的友好。今天的武漢到處都是外地人,在武漢,哪里分的清誰是外地人,誰是武漢人,看上去都是武漢人,今天在漢正街做生意的有幾個武漢人。
1、武漢人對外來人怎么樣?
今天的武漢到處都是外地人,在武漢,哪里分的清誰是外地人,誰是武漢人,看上去都是武漢人,今天在漢正街做生意的有幾個武漢人?在武漢開印刷廠的有幾個是武漢人?在武漢開工廠做商業的有幾個是武漢人,武漢已經成為了一個大家庭。這次疫情,武漢封城,從武漢出去了500萬人,封城前,離開武漢的人,絕大多數都不是武漢人,他們在武漢做生意,武漢是他們的第二故鄉,他們扎根在武漢的每個角落,與武漢人民同呼吸同患難,足足說明武漢人對外人居民的友好,
武漢人講義氣,別人敬武漢人一尺,武漢人回別人一丈,這種報恩的文化,表現得特別強烈,80年代初期,我帶老婆去北京游玩,街頭遇到了武漢來北京旅行結婚的小夫妻,他們在北京沒有找到住的地方,我和老婆把這對小夫妻帶到我們居住的旅社,旅社的服務員十分感動地對我說,你們武漢人好團結,有事相互幫助,武漢人對外地人也會伸出友誼的小手。
這個問題沒有意義!湖北人又不是一個人,我是東北人,也沒接觸過湖北人,即便接觸過,也不能從一個人的印象來概括所有湖北人,不管是哪里,好人都是絕大多數,但是壞人也肯定會有,東北人也不例外,很多人僅從接觸過的個別東北人來概括所有東北人一樣有失偏頗,所以我必須親自去湖北,親身體驗湖北的風土民情,才能留下比較真實的印象,道聽途說的“印象”都不能當真,
3、如何看待廣東人一直對粵語保留并且發展?
因為地處偏遠的南粵,受北方外族文化入侵和融合影響較少,粵語保存了宋朝滅亡以前的中古漢語的傳承,粵語的九音音韻與宋朝《廣韻》有很多相似,在唐詩宋詞里談論的平仄押韻用粵語能夠對應,但用胡語發展過來的四音普通話已經面目全非,音韻根本無法對上。如李白詩:唯有金樽空對月,“樽”基本在普通話里已找不到,而粵語一直還是稱瓶子為樽,
又如成都望江樓上的著名絕世對聯,這是唐朝詩人薛濤所寫的只有上聯: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樓千古。上聯句內對仗工整,有靜有動,韻味深長,而且“樓”和“流”在古漢語中是同音字,現在普通話已不同音,粵語兩字的發音還是一模一樣的,宋以前的漢語里對對聯的要求非常嚴格,除了樓、流要同音,詞性是一名詞,一動詞外,下聯對時亦要同音的一名一動相對。
4、日記里的武漢人是如何看待方方的?
我武漢的,疫區中心地帶,我也看了幾篇就覺得看不下去了,不為別的,就覺得看她日記心里不舒服,疫情時期不需要她那樣陰暗的東西,那只會讓人頹廢,讓人怨天尤人,并且很多她沒經歷過,她憑什么那樣說?她憑什么代表武漢人?我家就在醫院旁邊50米距離,平均20分鐘一趟救護車,24小時不停,面對這些,我們除了給自己鼓勁,讓自己堅強,沒有別的,我們社區管不過來,實在太忙了,居民就組織自救,如果不振作起來大家早就餓死了,看她日記就和喝毒藥一樣,怨政府,怨醫院,有用???這種時候應該多點正能量才能讓武漢挺過來不是嗎?當然事后證實了方方是什么樣的人,大家也都清楚了,她就是個老混蛋!,
5、武漢和武漢人在全國人中的印象如何?
武漢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老武漢人已經逐漸被全國各地前來落戶的人占據了大部分位置,有的是前來買房的,有的是過來做生意的,慢慢地各地前來的人越來越多,將全國各地的風俗習慣都綜合融合在這一個地方形成了統一性的包融,因為改革開放的原因甚至連全世界各地人的性格也容入進來了,相互沾染,取長補短,因此,此地,剛來的人開始并不適應,可住過一段時間之后,大多數人都融合在這種氛圍之后基本都被這里吸引住了,沒被吸引的只是少數偏激性格的人很難很不愿意大眾融合的那一少部分短暫接觸的人!因為武漢是個綜合性極強的地區,有一定的特殊的江湖氣息,喜歡獨處的人一般很難在這里生存!是個很鍛煉人的地方!待久了的人才深有體會!一般在武漢生活過的人出去之后給人的感覺非常老煉!武漢實際上是全國包容性最強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