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宜昌成為省會時,宜昌發展的起點前景就已經有本質性的突破。宜昌之名始于東晉,謂此地宜居住宜昌盛之意也,從長遠來宜昌發展化工是得不償失,青山綠水,反正特色產業其實好的很,當然是宜昌成就了三峽,同時,三峽彰顯了宜昌,特別是有意黑宜昌的襄陽同胞屢屢發文咒罵宜昌,甚至有用‘’姨娼‘’二字的。
1、湖北發展怎么樣?
1、省一級來說,除了幾個經濟大省,就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以外,湖北不管是總量還是人均都是靠前的,有時排在河南、四川后面,但說明不了什么,河南、四川體量、人口都比湖北多很多,整體上說,除了沿海,中西部最厲害的省份,非湖北莫屬,湖北勝過中西部諸省、自治區,勝就勝在綜合實力上、勝在可持續發展上、勝在科教文衛上;2、八十年代以前,湖北就是資源大省、科教大省、重工大省、交通大省,處在南北交匯、東西交融的節點上,天時地利占盡了;但在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關口上,湖北顯然是落后了十年、耽擱了十年的,一直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國家提出中部崛起,提倡東西平衡、南北協調、均衡發展了,湖北才奮起直追的,二、三十年的轉型、調整之后,湖北重新回到了快車道、回歸到了應有的地位了;3、二十多年來,湖北摒棄了原先武漢一城獨大、一騎絕塵的做法,由單純的武漢為中心,改為了一主兩副三個發展中心,襄陽、宜昌兩個副中心城市同樣受到了省里的高度關注,一個輻射到了河南西部地區、一個連接上了重慶、湖南,區域中心的作用日益凸顯出來了,一體兩翼、激活了整個荊楚,襄陽和宜昌的發展超過了兄弟省份的大多數同等城市,兩個5000億級別的城市拱衛著,全省的經濟也有了堅實的支撐了;4、未來二十年,湖北還會有更大的發展潛力、進步的空間,在保守主義蔓延世界各國的狀況下,經濟內循環的步子還會加大,在沿海省份由外向型向內生型轉移的大背景下,不管是拓展市場,還是轉移產能,不管向東南西北那個方向伸展,湖北都是繞不過去的中心、閘口、關隘,湖北承接沿海產能、沿海市場的核心作用會愈加明顯,不論是在湖北中轉還是留在湖北就地轉化、擴散,湖北都蘊藏著最大的契機、最大的希望、最好伸展的市場。
2、大家對宜昌未來的發展有什么建議?
宜昌最大的遺憾,是錯失了成為省會的歷史機遇!1984年三峽省籌備辦就已經在宜昌掛牌,直到1986年撤銷,比1987年成立的海南省籌備辦都還早幾年!宜昌如果不能成為省會,也只能作為一個平凡的地級市,和長江沿線的其它開放城市并無兩樣,和蕪湖、九江、萬縣、荊州、岳陽等等并無二致,宜昌未來的發展突破,還是得做三峽省的文章,爭取讓三峽省再度進入決策層并落實。
當宜昌成為省會時,宜昌發展的起點前景就已經有本質性的突破,其實,重慶和湖北目前的版圖非常之不合理。一方面,武漢市作為世界第一大城市,卻偏安湖北東部,根本不在湖北的版圖中心,起不到帶動湖北發展的作用,另一方面,重慶市雖然作為直轄市,卻人口過多、版圖過大,3300萬人口8.24萬平方公里活脫脫一個省的面積人口規模,最荒唐的是從重慶市區到其管轄的一些市轄區足足三四百公里!非常畸形的版圖結構,對三峽庫區的扶貧發展非常不利。
本來武陵山區和庫區可以打造萬縣、涪陵、黔江等中心城市的,但是在重慶市直轄區縣的情況下打造區域中心城市無從下手,所以,重建三峽省,扶持宜昌市,非常必要!這也是理順武漢市和重慶市的管理體制,培育長江中上游重慶、宜昌、武漢三大中心城市和發展帶。在這種的構想下,重慶東部的原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劃入宜昌作為省會的三峽省管轄,而湖北省的東部地區武漢城市圈,武漢市、黃岡市、黃石市等1 9地區設立武漢直轄市,其它的并入三峽省,
3、宜昌成就了三峽,還是三峽成就了宜昌?
當然是宜昌成就了三峽,同時,三峽彰顯了宜昌!看了諸位評論,覺得笑不出聲。地理地貌、人文和水勢水利都是資源,沒有這些獨天得厚的資源,哪來的三峽工程?奇談怪論豈不是本末倒置嗎?特別是有意黑宜昌的襄陽同胞屢屢發文咒罵宜昌,甚至有用‘’姨娼‘’二字的,以前湊熱鬧,我也與襄陽同胞開過玩笑,也因有人吃住武漢12年,卻惡心地挖苦諷刺,我忍俊不禁,諷其‘’漢x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