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改革中,教師進修學校應該怎么改。改革后地方海事處(局)更名地方海事中心,機構性質為全額撥款公益一類事業單位,開發區這一特殊存在,改革肯定會是最后才開始的,其他單位都結束了,可能才會懂到開發區,機構改革大方向不會變,該行政的改行政,該公益的改公益,該企業的改企業。
1、機構改革中,教師進修學校怎么改?
機構改革中,教師進修學校應該怎么改?這個問題早就應該面對了,我認為在機構改革中教師進學校應該撤出。就是說現在的教師進修學校早就沒有存在的實際意義了,國家每年投入,大批的人力物力在教師進修學校里,是一種浪費,在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教師進修學校是有必要存在。那個時候我們國家的師資力量比較落后,師范教育跟不上,導致了那個時候多數小學教師和中學教師都是由高中生或者初中生直接去擔任,甚至有些小學老師只有小學畢業水平,就來做民辦教師,
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這些老師的文化程度都很低。但是文化程度低也是沒有辦法的,好多鄉村小學校都是由民辦教師占大頭來進行教學工作,那個時候民辦教師的貢獻很大,我們不要忘記這些有功勞的民辦教師,后來國家都把這些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因為當時一所小學校要得到一個中師畢業生都很難,那個時候由于師范教育比較薄弱,實在沒有辦法。
所以導致了好多老師的文化水平都很低,為了提高這些老師(民辦教師,代課教師)的教學水平,所以才成立了教師進修學校。由教師進修學校對在職中小學老師進行培訓,從而提高這些老師的教育教學水平?這個時候的教師進修學校,為在職教學的培訓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是值得肯定的,教師進修學校只是師范教育的一個補充。只是一個補充而已,它不應該長期存在,隨著師范教育的發展,教師進修學校就應該退出歷史舞臺,
時間到了90年代,2000年以后,我國對教育進行了大量的投入,國家對中小學教師的培養投入越來越大,師范教育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市級師范學校早就撤離并入省師范大學,原來的市中等師范學校從此就消失了,作為對中等師范教育補充的市進修學校就應該撤離,就是說教師進修學校已經完成了歷史的使命,早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感覺可笑的是,現在中等師范學校都撤離了,已經不存在了,教師進修學校只是中等師范教育的一個補充還仍然存在,
這就相當于,主要的都不在了,次要的還仍然存在。我們作為老師都知道,進修學校的老師都是中年以上,都是高職稱老師,工資是非常高的,這樣高職稱的老師不來進行一線學校教學,實在“可惜”(大家看我寫的“可惜”兩個字打了引號,不客氣地說實際上他們根本不會教書)。進修學校的存在實際上很尷尬,不知道現在這樣的教師進修學校現在還做什么工作?是培養老師嗎?現在的老師都是專科和本科以上學歷,有的還是研究生學歷,而教師進修學校的老師的學歷都沒有中小學老師的學歷高,請問他們怎么培訓老師?還有就是現在中小學老師的培訓進修都由省級師范大學負責,請問現在的教師進修學校他們做什么工作?教研工作教師進修學校根本干不起來,因為進修學校的老師都不教書他們來做教研工作是不是有點搞笑,
2、地方海事處怎么改革?
改革后地方海事處(局)更名地方海事中心,機構性質為全額撥款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宜昌是改革試點市,改革方案可以參考,各地的機構設置應該都差不多,主要對市交通運輸局直屬事業單位的機構和職權進行調整。市公路管理局更名為市公路建設養護中心,市港航管理局(市地方海事局、市船舶檢驗局)更名為市港航建設維護中心(市地方海事中心、市船舶檢驗中心),市道路運輸管理局更名為市交通綜合執法支隊,
市交通工程質量監督局并入市交通綜合執法支隊,在市交通綜合執法支隊增設直屬機構市交通工程質量監督執法大隊。可能大家最關心的就是改革后機構性質和人員身份問題,目前交通系統事業單位隊伍龐大,機構性質和人員很復雜,既有參公、行政、全額事業、差額事業、自收自支還有企業,改革難度確實蠻大,改革后原事業單位承擔行政職能的全部上收交通局機關,政事徹底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