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座周公祠現在的薦福庵是周馥祠堂中的一個小廟一個坐落于河東區,是直隸布政使周馥的祠堂;另一個坐落于紅橋區,是天津總兵周盛傳的祠堂。一座城市歷史的發展脈絡,往往能從老地名中找出線索,就像天津的城市發展一樣,天津現存地名中有很多以祠堂命名的地方,比如李公祠大街、周公祠西街、張公祠前街、馬公祠胡同等。
1、天津有哪些以祠堂命名的地方?
一座城市歷史的發展脈絡,往往能從老地名中找出線索,就像天津的城市發展一樣,天津現存地名中有很多以祠堂命名的地方,比如李公祠大街、周公祠西街、張公祠前街、馬公祠胡同等。這些祠堂建筑現今雖已湮沒不存,但借著此題,我還是翻閱一些今晚報的資料找到了他們的記錄,下面就為您展開詳細說說吧,李公祠與李鴻章燕王掃北,大批安徽籍士兵及家眷聚居天津,屯墾戍邊,成為天津移民的基礎。
當年,李鴻章奉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率領淮軍駐防天津,清朝后期的天津就成了淮軍的大本營,這些祠堂就是那段歷史的見證。李公祠即李鴻章祠堂,原名李文忠公家祠,位于河北區天緯路李公祠西箭道4號,1905年由直隸總督袁世凱主持修建,后曾為天津市五十七中學校址。祠堂原建筑雖已不復存在,但李公祠大街的街名卻指明了原祠堂的大致方位,
兩座周公祠現在的薦福庵是周馥祠堂中的一個小廟一個坐落于河東區,是直隸布政使周馥的祠堂;另一個坐落于紅橋區,是天津總兵周盛傳的祠堂。周馥,安徽建德人,協助李鴻章辦理洋務達30多年,在北洋海軍、武備學堂、天津電報局及開平煤礦創辦過程中均有作為,是洋務運動后期的操盤手。坐落在紅橋區三條石附近的周公祠,系紀念清末提督周盛傳而建的,
現今已無存,但河北大街附近“周公祠西街”這個老地名,卻昭示著前賢功業。聶公祠與聶士成原聶士成祠堂聶士成雕像聶公祠是清末直隸提督聶士成祠堂,建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坐落在紅橋區博物館街5號,磚木結構,清代建筑風格,聶士成在八國聯軍攻陷大沽時被迫率部退至八里臺一帶,被敵軍重重包圍。他身先士卒,揮刀督戰,堅守八里臺橋,與敵軍激戰三個小時,最后中炮陣亡,英勇捐軀,
2、天津簡稱“津”,津的本義是什么?
要想弄明白“津”的本義就要先弄明白津的字形會意和讀音來源。津(謹)是由水“氵”和聿會意而成的字,“氵”指水,這里江河;下面分析下“聿”的本義,知道“聿”的本義,就容易理解“津”的本義。聿(馭或語yù)從聿的甲骨文和金文看,是手握書寫工具,刻錄記事符號的過程,當時書寫都是將文字刻錄在甲骨或青銅器上,不可能用竹和毛做的筆,到篆書開始用軟體筆(毛筆)開始。
隸變楷化后,聿是由“彐”、豎“丨”和“二”組成的字,“彐”指示手握持書寫工具(毛筆)的中間;“丨”表示書寫用的毛筆;“二”表示天地、陰陽、上下等。這里指示聿可記錄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以及行為規范,借“馭”聲寓意用手駕馭筆來書寫春秋;或借“語”聲表示聿可以記錄語言。聿為筆的本字,秦以后始加竹作筆,聿是漢字的部首之一,如律、肆、肇、肄等。
在這里是以“手持筆桿揮動寫字”為參照,表示手持撐船篙劃船,撐船渡河如寫字,要心中有數,要掌握水流速度、水流方向,以及船的承載能力等。借“謹”聲表示劃船渡河要思考嚴密謹慎通過,所以,津的本義為計劃周密謹慎渡河的過程,引申1.渡口;2.過渡;3.唾液(渡口有吞吐貨物的功能,故借以表示口液);4.潤澤;5.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