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中日甲午戰爭簽訂了那些條約及內容,主要是馬關條約『中文條約中稱中國、日文條約稱清國』●中國從朝鮮半島撤軍并承認朝鮮的“自主獨立”;中國不再是朝鮮之宗主國;●中國割讓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中國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二萬萬兩);●中國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和工廠及輸入各種機器;●彼此的最惠國待遇;《馬關條約》簽字時的情景●中國不得逮捕為日本軍隊服務的人員;●臺灣澎湖內中國居民,兩年之內任便變賣產業搬出界外,逾期未遷者,將被視為日本臣民;●條約批準后兩個月內,兩國派員赴臺辦理移交手續甲午戰爭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為中國清政府和日本于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簽署的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亦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中日甲午戰爭為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馬關條約》的簽署標志著中日甲午戰爭(第一次中日戰爭)的結束。
《馬關條約》為中國清政府和日本于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簽署的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亦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包括《講和條約》十一款,《另約》三款,《議訂專條》三款,以及《停戰展期專條》兩款?!恶R關條約》的簽署標志著中日甲午戰爭(第一次中日戰爭)的結束。中方代表為李鴻章和李經芳、日方代表為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
主要是馬關條約『中文條約中稱中國、日文條約稱清國』●中國從朝鮮半島撤軍并承認朝鮮的“自主獨立”;中國不再是朝鮮之宗主國;●中國割讓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中國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二萬萬兩);●中國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和工廠及輸入各種機器;●彼此的最惠國待遇;《馬關條約》簽字時的情景●中國不得逮捕為日本軍隊服務的人員;●臺灣澎湖內中國居民,兩年之內任便變賣產業搬出界外,逾期未遷者,將被視為日本臣民;●條約批準后兩個月內,兩國派員赴臺辦理移交手續
因為中國成功靠國外調停而奪回遼東半島,從而贏得戰后所謂的了外交勝利。中日甲午戰爭為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Sino-JapaneseWar)。甲午戰爭以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于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