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和張易之、張宗昌兄弟在洛陽住了許多年,但唐朝(周)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仍然在長安,政府機關一直在長安沒有挪地方,洛陽只不過是武則天和張氏兄弟吃喝玩樂的地方罷了,充其量也就是后宮角色,后來武則天被張易之兄弟倆在洛陽挾持,武則天通過飛鴿傳書向長安求救,李顯、張柬之等人率兵馬連夜從長安趕到洛陽去救武則天,張氏兄弟被誅,武則天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把權力交給了李顯,結束了她毀譽參半的帝王生活。
1、西周的都城到底在洛陽還是西安?
關于西周的都城在西安還是在洛陽的問題我來作答,相信初中歷史課本早就給出了答案,再有《新華字典》也有簡單的圖解,中國中央電視臺也有專業解讀——。現在是網絡時代,比較流行的一句話是“我是來看評論的,”。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豐鎬遺址”文物保護碑在我的家鄉隨處可見,以至于影響了我們村乃至我們街辦的拆遷開發等工作,
如果河南洛陽朋友要爭,建議先去國務院,先摘掉我們這里的帽子,然后愛誰誰去。官方的解釋西安,古稱長安,豐鎬等,其中豐又作灃,大部分在今陜西西安西咸新區灃西新城馬王街辦,位于灃水(河)西岸,鎬在灃河東岸,歸灃東新城斗門街辦轄。咸陽是秦都,漢隋唐叫長安,西安是明朝以后的稱呼,西周王朝是奴隸制國家,在現在看來,可以是一個大的部落群體,以農耕文明為主,兼有游牧性質的群體,在建國以前,在今甘陜境內經歷過不下四五次大的遷徙,同時那時候的城市有市無郭,城市布局可以是方的,也有可能是圓的,真正意義上的都城受人口的限制,不可能達到今天一個縣城的規模。
2、洛陽為什么叫洛陽?有什么歷史淵源?
洛陽位于河南西部,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于此。夏太康遷都斟,商湯定都西毫;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于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晉,相因相襲,共十三個王朝。
漢魏以后,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隋唐時人口百萬,四方納貢,百國來朝,盛極一時,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唐大運河上,舳艫相接,帆影聯翩,從洛陽東達于海,西至關隴,南下蘇杭,北朔幽燕;以洛陽為東端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
洛陽是文化的讀本。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就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周公“制禮作樂”,老聃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班固在這里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在這里完成了歷史巨著《資治通鑒》,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3、唐朝時期,有哪幾位帝王在洛陽建都?
唐朝沒有一位帝王在洛陽建都,武則天和張易之、張宗昌兄弟在洛陽住了許多年,但唐朝(周)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仍然在長安,政府機關一直在長安沒有挪地方,洛陽只不過是武則天和張氏兄弟吃喝玩樂的地方罷了,充其量也就是后宮角色,后來武則天被張易之兄弟倆在洛陽挾持,武則天通過飛鴿傳書向長安求救,李顯、張柬之等人率兵馬連夜從長安趕到洛陽去救武則天,張氏兄弟被誅,武則天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把權力交給了李顯,結束了她毀譽參半的帝王生活。
應該說,武則天對洛陽沒有留下什么好印象,她在洛陽居住時,屢屢遭到周圍壞人(道士、仙人、小人等)的謀殺和暗害,最后還差點比兩個男寵毀了名聲,這是她后來為什么要葬到乾陵高宗皇帝身邊的主要原因,武則天一生看好洛陽,為什么死后一定要葬到陜西?可見洛陽對她來說有多么晦氣!唐朝的風水在長安,而不是在其他地方,大唐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都發生在長安,大唐的所有皇帝死后都葬在了陜西而不是其他地方,這足以證明了唐朝的京城一直在長安,沒有一個唐朝皇帝把都城搬到了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