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1971年的時候,專研隋唐史的專家們前往河南洛陽老城北考察,才發現了這個中國古代最大糧倉“含嘉倉”的蹤跡。中國一直都是一個農業大國,這個在世界史上也是公認的,后來幾次圍繞洛陽的戰爭,也是因著城外的糧倉被占領,導致城內無糧而落敗,在發掘之時含嘉倉的數百個糧窖都是空空如也,據猜測應該是戰亂時有軍隊趁亂帶走了糧食。
1、河南出土隋唐糧倉,為什么糧食千年不腐還能發芽?
中國一直都是一個農業大國,這個在世界史上也是公認的。世界史研究界現在的主流觀點就是世界上一共有三個獨立的農業起源之地,一是兩河流域,而是中美洲,三就是我們中國了,而我們中國的就是粟米和稻谷的發源地,最早發現的稻谷可以追溯到一萬年前。因著元朝皆是戰亂,而明朝時起就有大量的海外作物傳入中國,所以說我國本土的農業發展最為輝煌的時期,就是隋唐宋這三個朝代在朝之時了。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隋唐時期的人均糧食產量就已經達到了800多斤,對農業稍微了解一點的人看到這個數據也許會很驚訝,因著這個數據甚至比當代的人均糧食產量還要高。當然現在的人口數量差異并不能較之當年,只是這也從側面證明了隋唐時期的糧食生產力之高,但關于糧食,隋朝初建時期定都長安,但關中地區的物產并不能滿足皇室,朝廷以及軍隊的消費需求,于是隋煬帝時期他便將首都定在了洛陽。
并在公元605年之時,下令開通“濟渠”,也就是如今的京杭大運河,這京杭大運河開辟的初衷,便是滿足都城的糧食需要,后便是縮短軍隊的調遣時間。為著這一點,定都洛陽之后隋煬帝便下令建設糧倉,先是建設了回落倉,作為在洛陽設置的“國家糧倉”。不過因著其糧倉建設在洛陽城外,隋唐末年戰亂之時,李密便直接奪取了回落倉以致于洛陽城一時之間便陷入了無糧的窘境,
后來幾次圍繞洛陽的戰爭,也是因著城外的糧倉被占領,導致城內無糧而落敗。于是在唐朝建立之后,李唐皇室便吸取了隋末的教訓在城內選址,新建了一糧倉——含嘉倉,這個含嘉倉位于隋唐洛陽城的北部,運河運來的糧食也大都儲存在含嘉倉。這是唐朝時期全國最大的糧倉,據有關數據記載在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年,含嘉倉便儲存了583萬石的糧食,這起碼可以保證一個百萬軍隊近一年的口糧,也是當年去全國糧產的一半。
那時候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眼中,關中經常饑荒,于是唐朝的皇帝便經常率領自己的朝臣直接在洛陽就食,這個糧倉關乎大唐國運。后來宋朝建立后趙氏皇族也繼承了這個糧倉,只可惜宋末時期整個中國便陷入了混亂,皇室突遭變故,而含嘉倉也就在戰爭之中被人遺忘,所以后來的人們只能自史書中見到含嘉倉的記載,但卻也都不知具體位置。
一直到1971年的時候,專研隋唐史的專家們前往河南洛陽老城北考察,才發現了這個中國古代最大糧倉“含嘉倉”的蹤跡,在發掘之時含嘉倉的數百個糧窖都是空空如也,據猜測應該是戰亂時有軍隊趁亂帶走了糧食。但其中的160號糧窖保存了一糧窖的粟(谷子),約有50-60萬斤的樣子,而里面的粟種竟然依舊粒粒分明,糠是糠,米是米,考古人員一吹便吹散了糠,只剩下了米。
2、河南什么地方出產紅薯最多?原因是什么?
您好,科學興農為您解答,紅薯很多地方都有種植,不過河南哪里產紅薯最多呢?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自己的看法,這里我們先來看一下大數據今年的河南省紅薯種植的總面積怎么樣。河南省哪個地區的紅薯的產量大?今年河南省統計的紅薯種植面積是425萬畝,這個數字還是十分大的,和去年相比增加了27萬畝,我們再來看一下各地區的紅薯產量情況:雖然數據的年份有些舊了,但是大體上可以看得出來河南地區紅薯產量方面比較高的幾個地區主要是:南陽、周口、洛陽、許昌等地區。
其實這幾個地區紅薯的總產量高的一大原因就是:地域面積,這幾個紅薯總產量方面比較大的地區地域面積都比較大,所以這也讓總產量方面比較占據優勢,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河南省的這幾個紅薯主要的種植地區,一個是南陽的唐河縣,一個是開封地區的紅薯。南陽的唐河縣紅薯種植面積大15萬畝,每年的產值達3.6億元,并且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