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都江堰水利解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都江堰、新繁、新都以南的平原區域,這也是當今成都市的主要轄區,也是成都得以繁榮千年的前提保證,鑒于此,以成都為中心的古蜀國曾多次遷都,每一次遷都都是因為成都平原水患橫行。
1、都江堰的水最后都流向了哪里?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岷江干流,從山區奔騰而來的江水沖出山谷流向平坦肥沃的成都平原,在都江堰修筑之前,江水喜怒無常,經常淹沒平原的村莊農田,造成水患,而枯水期引江水灌溉又經常出現水量不足的問題。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戰國時期,由李冰父子主持建造,設計精巧,堅固實用,建成后,經過歷代的加固整修,讓桀驁不馴的岷江水各行其道,漲水時,江水由外江排出,內江水保持穩定,枯水時,江水主要流入內江,供灌溉之用。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都江堰的水,一部分用于灌溉,另一部分則繼續在岷江中,岷江向南流至樂山,大渡河與青衣江匯入之后繼續向南流到宜賓,匯入金沙江(長江),長江在匯入岷江之后始稱長江。然后,繼續滾滾長江東逝水,到重慶匯入嘉陵江,穿過三峽之后來到荊楚大地,到洞庭湖匯入沅江,湘江,到武漢匯入漢水,到鄱陽湖匯入贛江,到上海匯入黃浦江,最后流入東海,
2、華北平原為什么缺水?都去哪兒了?
華北平原又稱黃淮海平原,位于太行山以東,地勢平坦,人口眾多,面積30萬平方公里,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積約占中國的1/5。近幾年由于自然和人為兩方面原因,超采地下水,地下水盡乎枯竭,生態環境面臨著惡化,水資源缺乏已經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制約著本區的經濟發展,很多人在想,華北平原的水去哪兒了?地下水位變化與地表水、河流補給有關,還要受人類活動影響。
首先華北平原天公不作美,近幾十年降水越來越少,下降了有3~4成,而大氣降水直接影響地表徑流與河流水量變化,大氣降水不足造成了地下水位下降,蒸發量過大造成地表干旱,下圖是近五十年河北降水量的變化。其次,京津冀一帶分屬于海河水系,歷史上海河洪水泛濫,已經威脅到天津的安全,為此根治海河,在上游修建了大量水庫,這些水庫在缺水的季節里沒有發揮好調節功能,在某種程度上,水庫過份強調利益最大化,偏執地向一些高耗水工業部門輸送,沒有起到生態補水的作用,
也是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下圖是海河上游水庫分布情況,第三,人類活動的影響,不得不說近幾十年來城市化發展速度過快,人口大量集聚給城市用水帶來了巨大壓力。生活用水,工業用水、農業用水都遠遠超過環境承受能力,每生產一公斤小麥需要用水480公斤,工業部門火力發電廠、造紙廠用水量驚人,都是耗水大戶,也是導致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
3、在歷史上,成都平原被水淹沒過嗎?
成都平原地處岷江水系與沱江水系之中,兩條水系都是四川境內的大流量河流,水源充沛。此外,成都平原西垂相鄰即為川西高原,海拔高、冰雪覆蓋多,是典型的高原水塔之地,且成都平原四面為群山環抱,平原內地勢平緩。因此,成都平原歷史上曾多次被水淹過,成都平原在都江堰水利以前,即是一片澡國,洪水肆掠,并不適宜居住。鑒于此,以成都為中心的古蜀國曾多次遷都,每一次遷都都是因為成都平原水患橫行,
現在的成都市區、郫都區、雙流區等地等曾經是古蜀國的國都。而這些國都,都是拜水患所賜,秦滅蜀以后,成都平原曾先后修建兩大水利樞紐,一個就是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該工程位于今都江堰市境內,以疏解水流為主,主要解決了岷江水域的水患問題,從此岷江水系成都段水旱從人,成都由此成為西南的魚米之鄉,都江堰水利解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都江堰、新繁、新都以南的平原區域,這也是當今成都市的主要轄區,也是成都得以繁榮千年的前提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