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謙三讓徐州出自于《三國演義》。陶謙病重,再次召見劉備,提出讓劉備出任徐州牧,最后劉備在無奈中出任徐州牧,此為三讓徐州,陶謙三讓徐州,劉備開始推辭謙讓,但接手徐州后最大失誤是什么,故事的開始是劉備受邀救援徐州,然后劉備帶著他的“仁義”出發,進入徐州后迅速感化徐州的官民,陶謙一看到劉備就要讓徐州,此為一讓徐州。
1、陶恭祖為何三讓徐州于劉備?
一直以來,人們懷疑,劉備空手套白狼取得徐州,是不是耍了什么陰謀?這確實冤枉劉備了。按陶謙的說法,自己的兒子太庸劣,事實上,他的兒子從未做過官,確實比較平庸,既然自己臨終,陶謙就要托給一個靠譜的人,他選擇了劉備。原因何在呢?首先,劉備是徐州恩人,一直保衛徐州,徐州被曹操攻擊,劉備帶著三千兵馬來了,當時是他的全部家當。
在徐州,陶謙給劉備四千丹陽兵,讓他駐小沛,保衛徐州北大門,作為倚靠,劉備是徐州的恩人,也就是陶謙的恩人,從這點說,他應該選劉備。第二,劉備與周邊諸侯關系好,能保徐州,劉備救孔融、救陶謙,出于“義”,美名滿天下。徐州周邊諸侯,袁紹、袁術、劉表等人,跟劉備都沒矛盾,袁紹對劉備接管徐州非常支持;劉備跟曹操,也沒有大矛盾,
2、陶謙三讓徐州,劉備除了高風亮節,還有什么因素?
陶謙三讓徐州出自于《三國演義》。演義中將陶謙塑造成君子形象,畢竟演義是尊劉貶曹的,劉備要救的曹操要打的人當然也得是君子。演義中講,曹操發達后,曹操的父親曹嵩和弟弟曹德一家老小四十余口從瑯琊前往兗州投奔曹操,路途經過徐州。徐州太守想結納曹操,出境迎接曹嵩,好吃好喝地招待他們,曹嵩要出發了,陶謙專門派都尉張闿帶五百兵馬護送。
張闿本是黃巾余黨,迫不得已歸順陶謙,見曹嵩一家富得流油,起了歹心,將曹嵩一家老小全殺光了,曹操得到消息后,遷怒陶謙,發誓要洗蕩徐州。曹操帶兵殺向徐州,所過之處,雞犬不留,曹操是要所有徐州百姓為他父親陪葬。陶謙抵擋不了曹操,向北海孔融和青州田楷求援,恰好孔融被管亥圍攻,太史慈殺出向劉備求援,劉備替孔融解了圍。
孔融又約劉備去救援陶謙,劉備,孔融,田楷一起去救徐州。之后就有陶謙三讓徐州,演義將陶謙塑造成仁人君子,出讓徐州也就成了正常的事情了。陶謙三讓徐州,最主要原因還是被曹操給打怕了,這時候唯一有希望和曹操對抗的只有劉備,劉備是幾路援軍中最能打的,又是漢室宗親,陶謙也不想稱王稱霸,只想保全性命。將徐州讓給劉備,劉備才會玩命地保徐州,保住徐州,陶謙才能保住自家老小,
演義的尊劉,使得劉備是迫不得已才接下徐州,體現出劉備的仁義。另一方面,中國自古就流行三推三讓之禮,陶謙不管是不是真心讓徐州,這個三讓之禮必須有,劉備當然也要三推,不過第三次,陶謙都要病死了,劉備也沒有推的必要了。曹丕篡漢時也是三推三讓,在那裝模作樣一番,宋江做第一把交椅也都是這么玩的。三推三讓這個禮儀,到現在都非常流行,還是從小就培養,
過年給親戚長輩拜年,親戚給紅包時也是流行三推三讓的,親戚給紅包,想要還不能直接去接,還得拒絕一下,親戚再給,再拒絕,最后還裝作很不情愿地收下紅包,向親戚道謝。我從小就不喜歡這個禮儀,因此也得罪了一些親戚,老表們收紅包,我就靜靜地看著他們表演,到我了,我是毫不客氣地收下的。也有長輩對我有意見的,在背后說我,
有一次被我聽到了,那時候我也就十歲左右,也不怕得罪人,直接就開懟了:“你說我收紅包不講客套,那你紅包到底是不是真心給我的?你要不是真心給我的,你就別給,我是不會怪你的。你要是真心給我,我直接收了又有什么問題?我又不是太極宗師,干嘛要在那與你推來推去,我要是這樣做,那就說明我沒把你當親人。”歷史上的陶謙人品一般,劉備就更談不上高風亮節了,
曹嵩被殺,眾說紛紜,也有可能就是陶謙干的。陶謙本身也很可能是個親小人,遠賢臣的昏君,歷史上沒有陶謙三讓徐州的說法,不過確實有遺命要劉備繼承徐州,陶謙將徐州送給劉備,劉備保住徐州的希望稍微大一點,當時他也沒有別的人選了,沒有劉備,陶謙也會將徐州送給別人,反正不會傳給自己兒子,陶謙沒病的時候就已經打算扔下徐州跑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