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成都文化表現出了和諧包容的文化氣度、開拓創新的文化精神、崇文重教的文化傳統等特質。道教文化正是由于蜀文化具有豐富而深刻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內涵,成都才能夠成為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作為第一部以“成都城市精神”為題的研究專著,綜合運用哲學、文化學、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行政學、管理學、行為學、城市發展學等學科的知識,以翔實的資料,具有說服力和啟發性的文字,詳細梳理、解讀了成都的優秀歷史文化傳統和改革開放以來所賦予的新的時代內涵,深入闡釋了將成都城市精神定義為“和諧包容、智慧誠信、務實創新”的原因和由來,以及培育、弘揚成都城市精神的基本原則和現實意義。
1、成都的文化怎么樣?
每晚一場雨。成都的每個清晨欄桿上的雨滴記憶著昨晚的雨把成都這座城市淋濕,成都因為在盆地,太陽不像我家鄉的太陽把上午和下午劃分的很明朗,在這里分不清上午和下午。想知道時間只有看鐘表靠認知,昨晚一整夜的夢都是在雷聲和雨聲里完成的。現在,我的文字是鑲嵌在雷雨聲里的,成都的女子個個白凈,身形瘦小,是因為除了夏季極少見太陽吧。
一杯清茶,成都處處茶,移步見茶社。走進去,會看到茶藝師在溫杯,綿軟的招呼“喝得,”見稍有點猶豫,“不要錢?!贝?,把茶則里的茶葉放到蓋碗里搖一搖,把碗蓋推出月牙讓客人賞一賞,看到客人頻頻點頭,茶藝師茶遇知己開始分享茶藝,并告訴你無機茶是不用洗的。一把竹椅,店面門前一把竹椅,無客人時坐在竹椅上品茶。
2、成都城市文化的靈魂是什么?
成都既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同時又充滿了時代氣息,成都之所以別具魅力,主要在于她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品位和精神氣質———“和諧包容、智慧誠信、務實創新”。這12個字全面、準確而又凝練地勾勒出了成都的城市精神,使人徜徉其中,能深切地體味和感受到一種深厚的歷史積淀、獨特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城市特色,這種獨特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內涵,便熔鑄成一種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城市精神,構成了這座城市的靈魂,是成都人守望的精神坐標和外地人了解成都的鎖鑰。
由成都社科院劉從政、王蘋主編的《成都城市精神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一書,深刻地揭示了成都城市精神的豐富內涵,概括地說,該書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視野開闊,立意深遠。作者遵循“植根歷史、體現現實、引領未來”的寫作原則,以突出成都地域特色為切入點,以城市精神為主線,將歷史、現實和未來串聯起來,追溯歷史、立足當代、展望未來,解析了成都城市精神的歷史文化淵源、形成和演變過程,闡釋了成都城市精神的具體特征和豐富內涵,論述了這種城市精神對成都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從而對成都城市精神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二是內容豐滿,論證精當。作為第一部以“成都城市精神”為題的研究專著,綜合運用哲學、文化學、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行政學、管理學、行為學、城市發展學等學科的知識,以翔實的資料,具有說服力和啟發性的文字,詳細梳理、解讀了成都的優秀歷史文化傳統和改革開放以來所賦予的新的時代內涵,深入闡釋了將成都城市精神定義為“和諧包容、智慧誠信、務實創新”的原因和由來,以及培育、弘揚成都城市精神的基本原則和現實意義,
有助于人們進一步了解成都獨特的地域文化及其發展軌跡,進而深化對成都城市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三是關注現實,針對性強,作者沒有單純地就城市精神論城市精神,而是關注現實,著重通過這種研究,為成都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書中介紹了國內外一些城市在精神層面治理城市上值得借鑒的經驗,并對成都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例如,該書提出在發展成都特色文化上進行新嘗試,在提高城市水平和市民素質上采取新舉措,在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融入經濟工作上展開新探索,通過推行“三新”來進一步培育和弘揚成都城市精神,凝聚人氣,使成都的魅力和吸引力得以繼續延續和發展。書中提出的不斷保持、完善和豐富成都城市精神的其他一些思路和舉措,也多具有啟發意義和可操作性,順應了成都在與國內同等城市競爭中贏得主動、爭取機會,進而在新一輪競爭中取得突破性發展、成為有國際影響的城市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