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代,很多家族在修完家譜之后,族人是可以購買的,不同家譜價格也有不同,有的家族將家譜定價,每本固定多少錢,而有的采取浮動價格,定個底價,沒有上限,出多少看個人心意。國內最著名的家譜收藏家是浙江的勵雙杰老師,他有《中國家譜藏談》等著作,這里需要說明一下,在古代,家譜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有的,家譜印刷固定的數(shù)量,按照支系或者村莊數(shù)量分配,所以可能一個村莊甚至一個支系只有一本家譜。
1、哪里可以買到家譜?
統(tǒng)一回復下,是我表達意思不明確,但家譜確定是可以買的,不過要滿足一些條件:首先,一般是新修譜,至少是新世紀新修譜,才多廣泛采取這種方式;其次,可能是在特定地區(qū)會有,至少在調研的湖北一些地區(qū)存在過,在調研過程中,有多個家族修譜人表示,售譜是其資金來源的重要一部分,一些大家族可能會出版族譜上千冊。如調研的一個家族,初步確定每本族譜80元,而預計售譜收入在七萬到八萬之間,也即至少會賣八百多到一千套,這個數(shù)量已經很高了,
再次,也是我沒有提及的,這種售譜當然也并不是無限制的,不可能會保證族人人手一本,但具體數(shù)量,不同的宗族有不同的要求。最后,說買自家家譜確實太功利了,也太直白了,我們可以換個說法,贊助修譜,這樣就更能接受,乍一看,這個問題有點迷糊,題主沒有明確說為什么要買家譜,但個人覺得可能有兩層意思:其一,想買自己家的家譜。
修家譜需要花不少錢,而現(xiàn)在又不像明清時期宗族,有族產等支撐,所以現(xiàn)在修家譜的主要資金來源有族人捐獻、按戶繳納等,另外就是族人購買家譜所得收入,這里需要說明一下,在古代,家譜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有的,家譜印刷固定的數(shù)量,按照支系或者村莊數(shù)量分配,所以可能一個村莊甚至一個支系只有一本家譜。不過在現(xiàn)代,很多家族在修完家譜之后,族人是可以購買的,不同家譜價格也有不同,有的家族將家譜定價,每本固定多少錢,而有的采取浮動價格,定個底價,沒有上限,出多少看個人心意,
所以,題主所提及的買家譜可能是這個意思。如果是這樣,那就要確定自己家族有修過家譜,然后聯(lián)系相關的族人確定購買方式即可,當然,也有可能家族還采取明清時期的方式,并不是任何族人都可以購買。其二,就是純粹的購買家譜,主要是其他家族的家譜,這也可以定義為收藏,國內最著名的家譜收藏家是浙江的勵雙杰老師,他有《中國家譜藏談》等著作。
2、為什么有的家里有族譜,有的沒有,你家有嗎?
我家有,而且是一套,共18卷(本),紅色釉紙作封面,常規(guī)白紙作內頁,打印,線裝,很喜慶,這是2010年最新重做的,整個族人都費了心出了力。在此之前的20年,即1990年也做過一次,那次采用的是活字印刷,也不錯,一整套譜,又稱為套譜。前4卷是綜合內容,卷一,介紹本姓氏來歷,祖宗是誰,籍貫哪里;卷二,介紹本族(即本姓氏分支之一)的祖宗是誰,因何原因從何地遷到了哪些地方,最后落腳哪里,以及后人發(fā)展,什么時候又遷出去了哪些地方。
這才是整套譜詳細記錄的開始;卷三,主要敘述本族歷史上出現(xiàn)的名人詳介;卷四,記錄從什么時候開始做家譜,至今一共做了多少次,以及歷次的序言,從卷五開始,就是詳細的本族人員記錄情況,即始祖開始,始祖之下有幾個兒子幾個女兒,再之下又是哪個兒子又生了幾個兒子幾個女兒。一次列五代,再往后轉,值得說明的是,族譜剛開始處于封建社會,男女不平等,那時只詳細記錄了兒子的情況,女兒則只記錄了嫁給姓什么的夫家,一筆帶過。
現(xiàn)在則不同,1990年和2010年兩次修譜把女兒和兒子平等對待,均予詳細記錄,應該說,這也反應出整個社會人們思想觀念的進步,我們家在卷之十八可以查到,也就是最后一卷,所以現(xiàn)在輩分在整個族中比較長。現(xiàn)在大部分家族都修了譜,所以大多數(shù)家庭都有譜,至于有的家庭沒有譜,不外乎幾下幾個原因:1.本家主觀上不想修譜;2.由于清朝后期一直戰(zhàn)亂,很多家族流失,加之新中國后很長一段時間不準修譜,有些家庭已找不到家族,而家族又聯(lián)系不到他們,所以即便家族重修了譜,這些家庭的前人后面也只有一句話:不詳;3.一些家族太小,撐不起修譜的費用;4.家族人員知識儲備不夠,沒有人知道怎樣修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