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周宣王的同母弟友,封于鄭,為鄭桓公。周幽王時,桓公預見西周將亡,就把部族國人遷到東虢[guo]和鄶[kuai]國之間,鄭武公繼位后,先后攻滅了東虢和鄶國,成立鄭國,建都新鄭,其子孫播遷陳國與宋國之間,以原國名“鄭”為氏,當代鄭姓的人口已達1100多萬,排在第二十一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9%。
1、鄭氏起源于哪朝?現全球有多少鄭姓后人?
鄭氏起源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西周時,周宣王的同母弟友,封于鄭,為鄭桓公。周幽王時,桓公預見西周將亡,就把部族國人遷到東虢[guo]和鄶[kuai]國之間,鄭武公繼位后,先后攻滅了東虢和鄶國,成立鄭國,建都新鄭。春秋初年成為強國,戰國時,鄭國被韓國所滅。其子孫播遷陳國與宋國之間,以原國名“鄭”為氏,當代鄭姓的人口已達1100多萬,排在第二十一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9%。
2、潮汕人的起源是哪里?
潮汕(狹義為汕揭潮三市,廣義包括汕尾與梅州)是移民地(應該說,除了原始族群,分閩客兩大漢系族群,也是七大語系中的其中的兩個,這里也是全國最大的僑鄉,他們叫潮州人。此潮州非現潮州,而是古潮州府人,海外最大的商幫便是出自這個自稱省尾國角的地區,是現今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幫會),起源當然很雜了。讓我回答此問題,供人們了解及思考,
以便人們尋根溯源,尋找自己祖先的足跡。寫得并不好,隨寫罷了!還原潮汕歷史,讓人們了解潮汕的形成,個人見解有不足之處,請見諒!潮汕人的起源及演化是我國漢民族的一部遷徒與同化融合的歷史(其實就是古代華夏族、北方游牧民族與百越族的融合同化史),自從秦統一后(書同文,車同軌的新政后,方言、姓氏是民族的根。為何如此說呢?只要不被滅族,方言始終保留至今,姓氏可了解你是否融合同化而來?這就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根,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秦未統一時,各戰國只是為了屠殺與掠奪,統一后走向同化與融合。中華民族的歷史也就是一部融合與同化史),廣東、福建、廣西等省在歷朝歷代的末年都有北方及中原民族向南方大規模遷徙,其原因不外乎三種:一、戰爭。二、饑荒,三、災難。那么潮汕有何歷史呢?潮汕是否都講閩南語系的呢?既然是遷居,那么原土著部落是什么人呢?例如,潮州的鳳凰山上就有少數土著人群居,
歷史的廣東、廣西、福建、江浙沿海一帶是百越之地。因為原始部落多而雜才以百越統稱的(話說族群,古代的中國何止才56個,二百個都不止),廣東為南越,福建為閩越(土著部落的主體是畬、瑤、黎、苗等族群,現今已成少數民族,部分融合同化掉了,或被統稱掉了,像老蔣入臺后,將各土著部落統統趕往山上統稱高山族。許多小姓和融合姓便是該原始部落的人,如藍、李、劉、冼等,
看姓氏的演繹,參照宋百家姓為主,戰國前以國字姓為主。原始社會都是隨母姓,因此最早的姓都有女字偏旁,看姓氏可破解其身份迷團。中華文化有承接性,喜歡追根溯源,因此中華傳承就圍繞著姓與方言的根來展開的,海外游子才能尋根問祖),那么提起潮汕,當然不得不提閩越了。因為它們山水相連,有地源關系,秦前南越跟閩越一點關系都沒有,閩越史記被吳、越、楚國等先后滅國,男人幾乎被血洗干凈了,剩下一部分殘部也在漢代也被強遷至江淮一帶。
(許多學者的觀點是古閩越國基本被滅族,那么南遷的大體上都來自古代中原地區,潮汕與閩南的形成基本是一致的,不過潮汕是二次遷民,形成于宋末)。那么他們是講閩南話的么?答案肯定不是,因為閩南語包括潮汕話是由三個歷史時期產生的,晉末、唐末、宋末。閩南語源自古河洛地區(或為唐代中原地區的官話,而現粵語或稱廣府語,更像是秦西安地區的語言或古代楚語)!秦統一后,廣東、福建地區較為荒涼,人煙稀少,
加上土著部落生產力落后,被朝庭視為邊疆、視為荒無之地。到了現今的社會,這里的人還有一種山高皇帝遠的感覺,(百越時的潮汕以畬、瑤、疍等族人為主體,并且有許多人類活動遺址出現與許多遠古的神話傳說,三山國等等的祭祀活動就說明跟原始土著人有關,也證明了它是百越文化的一分支,不過被潮汕漢文化包容了,而潮汕人喜歡龍舟及吃粽子卻源于楚文化,因此現在的潮汕習俗是多元化的,說明各時期南下的中原人對其的影響是巨大的)提到兩廣,不得不提南越王趙佗這個人(此人統帥秦軍及五十萬楚降兵南下入粵,并統治兩廣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