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糧價高于國際糧價,可為何有些農民種糧不賺錢。份,糧價、豬價、活魚價將迎來大變化,國際糧價便宜原因我不了解其中別國的農業生產詳情;但做為市場經濟下的中國農業糧食生產無利可圖卻是真真切切的,農民到底如何“勤勞致富”,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是很復雜的。
1、國內糧價高于國際糧價,可為何有些農民不賺錢?
國內糧價高于國際糧價,可為何有些農民種糧不賺錢?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是很復雜的?我來先從財務分析的角度來引申一下!【利潤=收入一成本】這里很明確:【糧食單價】在我國十多年來基本上沒有變化(在此元以下的部分變動忽略不計),即就是年年“風調雨順”,種糧農民在自己家的那幾畝地上獲取的糧食的農業收入可以說是不變的;而我們現在來看看重點【成本】。
①直接成本:種子、化肥、農藥、水費、機械使用等費用十多年來漲價了多了?網上的數據都知道,在此我就省略不贅述了;②人工費:凡是討論【家庭】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人工費都是無法量化的,所以我們經常算的種植糧食的【純收入】,其實都是指的【毛收入】——即就是扣除上述①直接成本的數據!從總體上【穩中向好】的角度來看,種糧每畝地種兩料年毛收入按500左右吧,不包括農戶自家人的人工費,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種地【毛利潤】!基于家庭承包土地面積的有限,就全國平均而言:按每戶擁有十畝地的標準,每戶每年的糧食毛收入為5000元,就算每戶一個人作務,這5000元按現在的物價水平能干什么?說到底這5000元相當于一個務農者一年作務的人工費,【利潤】是O或者還是負數,用通俗的活講實際是白干!再說一人種十畝地的【人工費】5000元不如去工地上干一兩個月話更切合實際,這就是農民種植糧食不賺錢的根本原因,
國際糧價便宜原因我不了解其中別國的農業生產詳情;但做為市場經濟下的中國農業糧食生產無利可圖卻是真真切切的,農民到底如何“勤勞致富”?的確是一個亟待解決而又刻不容緩的問題!專家們如果以“商人”的思維模式去糾結國際與國內的糧食性價比去解決“三農”問題,這將是個可怕的悲劇理由,必須要清楚:糧食是“國泰民安”的政治問題,而不單是商業化問題!因本人水平所限,不妥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2、未來水稻的價格怎么樣?
未來水稻價格怎么樣?近幾天水稻價格出現了小幅回暖,東北地區、以及南方稻區價格都有所表現,據了解,早秈稻價格在每斤1.12-1.14元,中晚秈稻價格在每斤1.18至1.26元之間,北方普通粳稻價格在每斤1.28-1.36元,長粒水稻價格已經上漲到每斤1.52-1.70元,關于未來水稻行情,短期內或有小幅上漲,但是不會有太大持續性,空間也會比較有限,春節以后水稻行情并不樂觀,有水稻的朋友盡量在春節前出售。
一、目前水稻價格小幅上漲因素主要有,一個是目前水稻托市收購正在進行,目前全國已經有七個省市啟動了托市收購,覆蓋的地區較多,范圍較大,所以說對稻谷價格的支撐具有一定的作用,第二個是元旦和春節對到大米的需求量較大,也是對一些優質品種水稻的行情有較強的拉動作用。第三個是一些水到下游經營商為了備貨備戰春節行情,收購水稻的意愿有所轉強,
但是看這些利好因素持續性有限,所以對水稻的中長期行情并不會發揮太大作用。第四個是目前基層水稻存量已經不多,并且一部分農民有惜售情緒,導致水稻價格短期上漲,二、從水稻中長期價格看,仍然不是非常樂觀,預計春節后水稻價格出現回落的可能性偏大。主要原因有:一個是水稻托市收購將在2月末結束,水稻市場將失去一部分收儲能力,
二是水稻庫存偏高,由于近幾年托市收購水稻,要庫存,目前已經超過1億噸,當啟動輪出拍賣時,對現貨市場產生影響。三是水稻收儲價格或將還存在一定變數,不排除有繼續小幅下調的可能,四是米廠開工率低,今年只有30%開工,五是居民膳食結構的變化,對大米的消費有所下降,所以從這幾個方面來看,明年的水稻行情應該還是比較謹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