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長城腳下,也常常以烽火臺為伴。在古代,烽火臺是河西這塊千里沃野上的制高點,?在河西走廊的許多地方,人們之所以一眼就可以看見烽火臺,仔細觀察就能夠發(fā)現(xiàn),這些烽火臺大多數(shù)是建在高岡和山峰之上,居高臨下,有著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在烽火臺上點燃草木,一股濃煙升起,人們看見煙火,就知道有了進犯的敵人。
1、烽火臺出現(xiàn)在哪個朝代?
在古代,烽火臺是河西這塊千里沃野上的制高點。那飄飛直上的濃煙,像是一位巨人的黑發(fā),也似一柄直刺天空的利劍,當馬蹄紛亂、人聲哭號,烽煙是一道傷口。生活在長城腳下,也常常以烽火臺為伴,在烽火臺上點燃草木,一股濃煙升起,人們看見煙火,就知道有了進犯的敵人。老人們還說,烽火臺上也點狼糞,狼糞燃起的煙黑且直,很遠的地方都能夠看到,
那烽火臺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呢?是誰發(fā)明了它呢??烽火臺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座,它有五個墩、空心墩、甜水井墩、新墩等等。地處田野上的墩,大都毀壞,而矗立于戈壁沙漠上的墩則保存相對完整,關(guān)于烽火報警,目前我們見到的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墨子·號令》:這段記載中,需要加以解釋的是“候”,這在古代是軍中的偵察人員,有斥候和烽候兩種,前者是游動哨,后者是固定的觀察哨。
“晝則舉烽,夜則舉火”是烽火的兩種形式,從視覺原理上來看,人們在白天很容易看見煙,而在夜晚則能夠清晰地看見火,這就對烽火報警有了具體的要求,那就是白天的“煙”,夜晚的“火”。要使白天的煙濃一些,那就得有特殊的材料,像用狼糞做燃料,歷史就有記載,烽火臺不是一開始就是現(xiàn)在我們所看見的這個樣子。?它從最初的“樹表”到簡單的建筑,或造高木櫓,或高筑土臺,經(jīng)過一再演化,其形制已十分規(guī)整,
如唐李靖的《衛(wèi)公兵法》就對烽火臺形制做了詳細的描述,把烽火臺的地理、構(gòu)造、形制說得很清楚了。?烽火臺的布點,在我所走過的地方,像記載中的“五里一烽,十里一燧”不常見,可能是西部地廣人稀,視野開闊,烽火臺的布點便稀疏些,看來,烽火臺的布點應(yīng)該是以便于相望為準。烽火臺的設(shè)置基本上是以交通線和邊防線為主,其所占據(jù)的地理位置,往往十分險要,最起碼也是易守難攻,
?在河西走廊的許多地方,人們之所以一眼就可以看見烽火臺,仔細觀察就能夠發(fā)現(xiàn),這些烽火臺大多數(shù)是建在高岡和山峰之上,居高臨下,有著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河西長城其形式主要有墻、烽燧、塢障和城等,它不是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只是一條連續(xù)不斷的墻而已,并配置有長期駐軍守備的具有縱深防御能力的邊防體系。?疏勒河流域,我們看到那里修筑的漢長城每隔一段距離,在自然條件相對好一些、水草相對豐茂的地方,就會有一座城障,
這些城障是某一段長城防線的守衛(wèi)中心。所謂城障,史書上是這樣解釋的:“漢制,每塞要處別筑為城,置人鎮(zhèn)守,謂之候城,此即障也,?而烽火臺僅僅是城障的耳目,主要的作用是報警。河西走廊長城的烽火臺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與長城同線的烽火臺,其任務(wù)是烽火報警、傳遞郵件、守衛(wèi)長城、保衛(wèi)邊境;另一類是望報警的烽火臺,是延伸出長城的望線,這主要是指那些以一個防守區(qū)域為中心,向四周作輻射狀展開,四處延伸修建在制高點上的烽火臺,這類烽火臺基本上不擔(dān)任抗擊入侵、保衛(wèi)疆土的任務(wù),它們只是向指揮部門傳遞準確的軍情,
2、為何黃帝鑄鼎原在河南靈寶,黃帝乘龍飛升的地方也在靈寶,黃帝陵卻在陜西?
關(guān)于在什么地方鑄鼎,《史記》上司馬遷有這樣一段記載:“昔泰帝興神鼎一,一者一統(tǒng),天地萬物所系終也。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史記封禪書》中說:“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髯下迎黃帝,”這里的荊山,屬古雍州(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前十一世紀)轄區(qū),雍州當時治所在今西安,所轄范圍廣大,包括陜西大部及寧夏南部。
今富平縣城西南約5公里處的荊山塬上,有一個古老的自然村落名叫“鑄鼎村”(現(xiàn)在的城關(guān)街道辦向陽村境內(nèi)),相傳是黃帝及禹鑄鼎的地方,《富平縣志》中講:“北條荊山屬富平之南,三原之東,臨潼之北,蒲城之西,皆統(tǒng)一為荊山。”(荊山塬上的清涼寺)也就是說,黃帝和禹當年鑄鼎的地就在現(xiàn)在陜西省富平縣荊山塬上,這里距離延安黃陵縣的黃帝陵不遠,石川河水就是從黃帝陵流過來的,三年前,閻良的戰(zhàn)友帶我去過荊山原,還有當?shù)氐囊粋€中華郡景區(qū),都給我留下了難忘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