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史書說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劉備沒有“借”荊州,更不用“還”荊州什么是“借”,“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是大家熟悉的歇后語,不過說起來劉備肯定覺得很冤枉,因為他從來沒有借過整個荊州,實際上當時荊州被曹、劉、孫三家分割,各占了一部,“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是一句民間歇后語,來源是三國時期的一段歷史故事。
1、民間傳說:“劉備借荊州,有借沒還”是真的嗎?真相是什么?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是一句民間歇后語,來源是三國時期的一段歷史故事。但“借荊州”的說法多是來自于民間傳奇故事以及正史中孫權一方的說法,實際上蜀漢并沒有承認,這一事件的關鍵就在于,劉備得到荊州到底是不是“借”的。劉備沒有“借”荊州,更不用“還”荊州什么是“借”?將所擁有之物暫時給予他人,這才是“借”,孫權一方其實并沒有荊州的所有權,那么何談“借”呢?我們來看荊州的歸屬問題,
在最初,荊州是歸劉表所有,也是漢室宗親,和孫權一方非但沒有友好交往,反而有著殺父之仇。相反,劉備曾經投奔過劉表,為劉表守御疆土,名義上二者是兄弟,實際上雙方為君臣,劉備的勢力也是在這一時間得到了極大發展,形成了其稱霸路上的班底,諸葛亮、馬良等人都是在此時收于麾下。后來,劉表逝世,沒有將荊州交給長子劉琦,反而是立幼子劉琮為荊州之主,
曹操南征,劉琮等人一時害怕,就以荊州為資本,投降了曹操,一班文臣武將也都成為了曹操手下的人才,比如中了反間計而被殺的水軍首領蔡冒等人。這時候荊州的歸屬在名義上是屬于曹操的,和孫權沒有關系,而劉備等人自然不會降曹,于是擁立了劉表長子劉琦,在荊州的地方與曹操作戰,最終大敗,不得不逃向東吳,尋求聯盟。劉備與劉琦名義上是叔侄,荊州在孫劉雙方看來,名義上是屬于劉琦的,但實際上能做主的是劉備,但有趣的是,地盤卻在曹操手中,
從這層關系來說,只有劉備等人來東吳結盟,荊州和東吳沒有任何的關系。真正出現問題的是赤壁之戰以后,荊州七郡(或為八郡、九郡)被曹、孫、劉三家瓜分,曹操北還,但依然手握襄陽、南陽,孫權只取得了南郡的一部分;南郡剩下的一部分以及零陵、桂陽、長沙、武陵都落入了劉備的手中,再加上其原本的勢力江夏,可以說荊州大部分城池都是屬于劉備勢力的。
有鑒于此,孫權曾經借過小部分的南郡給劉備,使得其城池完整,但這背后另有目的:首先,曹操雖然兵敗,但并不是孫劉任何一方可以抵抗的,孫劉聯盟還必須保持住,暫時不能散伙;其次,孫權一方害怕曹操嫉恨,想讓劉備在前方頂住曹操的報復,所以才將南郡交于他守御;最后,也是最實際的原因,荊州百姓不認可孫權,而劉備在此地的威望極高,只能他來治理,
所以,從這里能理出事件的始末:從東吳的角度來說,孫權沒有“借”荊州,最多最多就是借了一小塊“南郡”給劉備,還是因為自己沒有辦法治理的原因,那么這塊南郡算不算得上東吳的地盤,還是兩說。從劉備的角度來看,他沒有向孫權“借”荊州,荊州本來就是劉備等人擁有的地盤,此次不過是重新拿回罷了,退一步講,曹操是名義上還是大漢丞相,劉備是漢室宗親,他們占據荊州都有道理可說,孫權不過一軍閥,拿什么來“借”荊州?在大義上這也說不通。
只不過因為孫劉聯盟的需要,孫權不想散伙,劉備不敢散伙,所以一方說“借”,另一方也就打個哈哈,不承認“借”,也不承認“沒借”,這才出現了歷史上“借荊州”這一段公案,那么,東吳一方為何一直要強調“借荊州”呢?這要從孫吳一方為自己定下的戰略規劃說起?!扒G州”對孫吳來說,是必須要取得的地盤劉備一方有《隆中對》,諸葛亮曾經這樣給劉備規劃: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也就是說,荊州實際上是蜀漢政權的發力點,一切都要從占據荊州開始,這也從后續的歷史走向里得以證實,
但相對于這個故事,其實孫權一方更早地便提出了“三分天下”說?!堵≈袑Α纷钸t發生在208年春,但早在公元200年,魯肅就向孫權提出過類似的意見,據《三國志·魯肅傳》記載: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