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海水處就有華僑,有華僑處就有潮人”。汕頭以港而生,以僑而興,這就是汕頭文化,汕頭之所以成為經濟特區,“主要是從地理條件考慮的,汕頭是因為東南亞國家潮州人多”(《鄧小平文選》),“汕頭為什么定為特區,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有大批散居在海外的華僑。
1、汕頭有哪些歷史名人?
這個我一時想不起來的,不知道地。歷史的丁日昌,現代潛艇之父黃旭華老先生,我不知道他們是揭陽市人(飲榕江水地)或是汕頭市人的?許廣平就是汕頭市人的歷史名人,麥賢得,李嘉誠他們是潮州市人(飲韓江水地)。歷史的鄭信(華僑泰國皇)謝易初他們是汕頭人(原屬澄海縣的地界飲汕頭水地),馬化騰,黃光裕他們是汕頭人(原屬潮陽縣的地界飲練江水地)。
2、汕頭有什么歷史文化?
話說汕頭歷史文化(汕頭文化其實就是潮人的海洋文化),它就是潮人的“紅頭船”文化,以及華人移民文化和海歸文化的結合體,汕頭的老市區便是一座由老一輩華僑華人興建的城市,它見證了汕頭歷史與文化的興衰(清末民國初的汕頭早已是一座華僑城了,當時的華南地區只有汕頭的商貿可媲美廣州,鼎盛期它堪比今蘇杭。清末民國初年與青島齊名,北洋洋務運動時,汕頭已是一個著名的港口了,是當時南中國除上海、廣州外的大都市,
早在1861年被恩格斯稱之為中國的商業之港,可見自由貿易的興盛使汕頭揚名海內外。直到1939年汕頭被日本淪陷后,經濟才一跌不振),由于近代汕頭在粵東地區崛起,它不僅僅代表了潮州文化,還結合了東南亞文化以及客家文化組成了富有特色的汕頭文化,與潮州文化合稱為潮汕文化。潮汕文化也是廣東嶺南文化以及中華文化中璀璨的一顆明珠,
汕頭華僑眾多,是全國著名僑鄉。自唐代就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也是近代中國最大的移民口岸之一,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335萬人,歸僑、僑眷和港澳臺同胞家屬200多萬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海水處就有華僑,有華僑處就有潮人”。在海外影響較大的潮汕華僑組織有“國際潮團聯誼會”等,
汕頭之所以成為經濟特區,“主要是從地理條件考慮的,汕頭是因為東南亞國家潮州人多”(《鄧小平文選》),“汕頭為什么定為特區,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有大批散居在海外的華僑。”(1994年江澤民在北京接見汕頭市領導人的講話)也可以這么說,沒有粵東海外華僑就沒有今汕頭文化(粵東的華僑是全國最多的,并在海外影響力最廣),
其實汕頭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是潮汕地區有名的“紅頭船”文化,是粵東地區華僑與歸僑文化。汕頭以港而生,以僑而興,這就是汕頭文化,“海內一潮汕,海外一潮汕”、“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潮汕人是東方的猶太人”都講述了從汕頭港走出海外的潮人,以及海外潮人反哺家鄉及投身祖國建設的歷史文化。“百載商埠”汕頭也被恩格斯記載入史冊,稱之為中國最具有商業意義的港口,
在當時鼎盛時期已超越了“東方之珠”香港,為我國的第三大海港,并逐漸取代了原潮州府的地位。汕頭文化與歷史可追溯到八千年前的南澳象山文化遺址,也是潮汕文化的代表之一,可見潮汕歷史文化與文明與中華文明是同步進行的,汕頭的歷史與文化也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分支。它是由潮汕本土文化、紅頭船文化以及僑歸文化兩部所組成的,因此一帶一路海上新絲路也重新選擇了汕頭,
汕頭還是新中國革命的搖籃,國父孫中山的辛亥革命就曾得到海外潮商會館的捐助,前國家領導人周恩來總理就曾在汕頭工作過。那么汕頭也是粵東地區最早立市的城市,這就是汕頭的文化與歷史的由來,汕頭的老城區是清末民國初一座較為先進的城市,它是依照古羅馬建筑中西合壁,具有自來水、電、郵局、消防、警察廳、電臺、報社等現代化的市政設施的城市,擁有港口,擁有八國領事館,擁有空軍機場,擁有中國第一條外資民營鐵路,也是一座沒有城墻的現代化城市,像汕頭這樣的城市在當時的中國是為數不多的,這就是中國汕頭的歷史。